我很喜欢买书,但我却不是一个常读书的人。
不是我不喜欢读书,而是实在坚持不下去。
这个情况一直到了近两年才有了改变。
一、有一个阅读的动力
人家读书是因为兴趣,
而我是因为穷和无知。
太穷,每个月拿到的工资不足以支撑到月底;
太无知,所以只能做些没有门槛的普通工作,时时担心被替代出局。
墨菲定律说:“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面临失业,我开始变得焦虑、迷茫,整夜整夜的睡不着。
在一个个难熬的夜晚里,我开始把目光投向箱子里积了灰的一堆书。
在书里找答案也好,
学习点什么也好,
或者是,逃避胡思乱想也好。
一旦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哪怕那动机不纯粹,也能让我们有翻开书本的勇气。
二、找个舒服的阅读方式
从前我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
每每要开始读书,就要挑一个闲暇的时间,找个安静的地方,拿上五颜六色的笔和崭新的笔记本,才开始阅读。
这样繁琐的准备,让我一想到读书,就觉得麻烦。
现在这些习惯通通被我摒弃了。
每天下班回家就开始阅读,阅读完就把书随手放在床边,第二天回来继续读。直到读完这一本书,做好笔记,就拿出下一本。
阅读的时候我会找个舒适的姿势:躺着阅读,越舒适越好。
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是真的不适合我。
越是正襟危坐,越难集中注意力。
时常会想动一动,没坐上半小时就会觉得腰酸背痛,甚至想着也许我需要一个软垫?最好再来个靠背,保护我的腰部……
躺到床上就舒服多了,没有身体上的“折磨”,我能更快的投入到书本的世界里去。
学渣的文具最齐全。
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准备”上,哪还有什么心思正式阅读?
读书就是普通生活里很普通的一件事,不要将它看得隆重。
三、犯困怎么办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我总坚持不到五分钟,就忍不住犯困。
专业性强的书籍比不过小说来得有趣,刚看入眼没多久,后面的字就在眼前飘了起来。
有时工作太累了,一页没看完就开始呼呼大睡,直接治好了我这失眠。
慢慢的,我也摸索出了一些技巧:
每次一察觉自己开始犯困了,我也不抵抗这股睡意,而是定个十五分钟的闹钟,安心睡下,十五分钟后爬起来继续阅读,如此反复。
时间长了之后,这种“一读就睡”的毛病居然也好了。
现在我可以保持全神贯注的看书一个多小时不犯困不开小差,也不再把读书当做一种逃避现实的事。
我开始能沉浸在书里奇妙的世界,恍然回神,才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大半。
一边抵抗瞌睡虫一边坚持看书,是看不进去内容的。
倒不如安心地睡一会儿,用更好的精神状态继续阅读,效率更高。
四、一次读一本
每次读书最好只读一本。
一本书从翻开到结束,中间要是隔了太长时间,特别容易一边看一边忘。
我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花一个月的时间。
一是因为内容实在多;二是因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还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其他两本书。
结果在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
“自己好像确实懂了很多,但回想时能想起来的知识又少得可怜。”
而其他两本书最后也没有读完。
现在回想,甚至不记得是哪两本书。
只记得当时有一本书,每次打开阅读后,总会隔很长一段时间再去继续阅读。
结果发现前面阅读过的内容已经忘了,又只好重新开始“复习”第一页,有时候这样的“复习”可能都没读到之前读的地方呢。
久而久之,这本书也就被搁置了。
后来我就学会压制住自己这“花心”的读法,一次只读一本书。
五、不要拖延
短时间内阅读完一本书,更容易在我们脑海里构架起整本书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但是想法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虽然有意识的想在短时间内阅读完,但是我的阅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所以我特地找了快速阅读方面的书来学习。
按照书里的技巧,我的阅读速度也迅速提升了。
但是这种快速阅读比起平时正常阅读更累人,需要更强的专注力。
而且在对上一段内容还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要强迫自己读下一段,反而更读不懂了。
没坚持多久我就放弃这种快速阅读,果然用自己的阅读速度才是最巴适的。
事实也证明,随着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的阅读速度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就连一句话看两三遍的毛病也改了。
古人有句话,
“无他,唯有手熟尔。”
六、记得做笔记
在读了好几本书之后,我才学会做笔记的。
我一直觉得笔记是最没用的东西,我太了解我的性格了,我肯定不会回头看笔记的。
打脸,虽迟但到。
现在的我已经不记得去年读的书都是什么内容了……
意识到这点后,我就老老实实开始做笔记了。
我发现,读书做笔记,把一本厚厚的书,浓缩成几页纸,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尤其是当我一本一本书读完,笔记一份又一份的多起来,我的心也跟着满了起来。
不会再有那种,读完之后很虚,觉得自己并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的感觉。
有了笔记,仅仅通过翻阅几张纸的内容,我就能回忆起当初阅读到某个细节时自己是怎样的理解;
因为自身水平的提高,当时没看懂的内容,再回头看的时候,自然也就看懂了。
做笔记,不但能帮我们轻松回忆起书本里的内容,而且还能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让我们不白读一本书。
七、“碎片化”和“无纸化”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提倡碎片化阅读,好像不把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是浪费。
在我看来实在没必要。
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日常阅读,都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而已。
碎片化阅读并不适合知识性较强的内容。
本来时间就短,还要较短的时间内去回忆先前看的内容,再连接现在的内容进行思考,很可能一个问题还没想明白,时间就到了。
这样并不能做到很好的阅读,反而会引起思路打断的烦躁。
经常和“碎片化”放在一起的还有“无纸化”。
无纸化更不用强求了。
多一种阅读的途径,给我们日常阅读带来不少便利。
我通常在家阅读纸质书,在公司或者别的地方阅读电子书。
冬天的时候冻手,我会更喜欢窝在被窝里看电子书。
读书嘛,当然怎么方便怎么来。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产物,而不是让现代化产物来支配我们。
最后分享一个读书以来最大的感想:
别人的方法和技巧不一定就适用于我们。
一定要尝试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决定是否采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阅读。
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实践出自己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