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社会与家长的共同课题,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认真思考、甚至积极实践。有些孩子往往对什么都不服气,不愿听从父母与老师的教导,比较顽劣。对这种孩子,首先要激发他的求知欲,方可因才施教。
终南山烽火教育基地,就是烽火老师创办的民间教育组织,被称为第三条教育之路。他们的理念是探索与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尊重孩子个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潜在智慧,让课堂适应孩子,而不是硬性规定孩子适应课堂。已经颇有名气,效果也很显著。
特殊的教育方法,我国古代亦有之。据说清代名将年羹尧幼年时就十分顽劣,打跑了几位家庭教师,没人再敢去他家应聘。最后有位隐士自愿去年羹尧家任教,年羹尧的父亲很感动,诉说了其子如何顽劣,老师平淡地说:“没关系!”
老师的条件是准备一个很大的花园,不设门。年羹尧父亲满口答应。面对这位新教师,年羹尧使用老套路,想把教师打跑。没想道自己并非教师对手,每天在花园里打得昏天黑地,最后跃出围墙逃跑。
这位老师平时什么也不教,只在花园中吹笛子。年羹尧被婉转悠扬的笛声感动,想学吹笛子,于是和老师和解。老师用教他吹笛子慢慢教他养气,逐渐除掉他的浮躁之气。最终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的平藏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的教学原则:驯服一个顽劣孩童,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其发奋,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启发他原有的智慧。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不是言必信师,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果全盘接受老师所教所说,就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南怀瑾老师也曾讲:“如果学生一未地服从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多怀疑的学生才会去深刻研究。”
看看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吧!有一次,学生们请教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而是拿出一个苹果,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去,然后说:“请大家不要说话,集中注意力,闻一下空气中有什么味道。”很快,有个学生举手并激动地说:“香甜”。苏格拉底没出声,依旧走下讲台,继续从每位同学面前经过 ,边走边叮嘱:不要急着回答,再仔细闻一下空气中有什么味道。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其他的都举起了手,称闻到了香甜味。苏格拉底走到没举手的那位同学面前说:“你是不是感冒啦!这么大的苹果香甜味难道没闻到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同学都发出嘲笑之声。
那位同学看到大家都在轻蔑他,有些害怕。但是鼓起勇气说:“我没有感冒 ,也确实没有闻到苹果的味道。”苏格拉底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对那位同学说:“孩子, 你是对的,苹果确实没有味道,因为这个苹果是假的。”这位同学脸上露出笑容,其他人一片愕然。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叫学生心里要有怀疑,不必都赞同。苏格拉底在反问中,试图引导那个学生选择错误的答案。那个学生没有人云亦云,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保留了自己的疑惑。这才是不畏权威,不随意盲从,能够获得真知识,使自己长足发展的要诀。
教育孩子必须有耐心,不可揠苗助长。家长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考虑教育问题,切不可盲目攀比别人孩子,尊重孩子初始的好奇心,诱导其按照自己喜欢做的,和感兴趣的知识去引导,不可强行决定孩子必须学什么。那样收不到预期效果。
学校教育按要求也应该因材施教,实际上仅仅是宣传口号,真正实践的几乎是零。教法千篇一律,客观上埋没了那些性情特殊的孩子的智慧。
说实在话,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也不好管,诱惑太多,过早接触一些不该接触的东西,独立性似乎很强,真正融入社会的能力又很弱。家长们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少为孩子的分数与排名担忧,这才是对孩子的成长真正负责任。
据有的家长反映,小学老师把作业和具体要求都发在家长手机上,甚至要求家长改作业,家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助教。这样做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我觉得这很不正常。本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事情,硬把家长拉进来承担责任,合理吗?
课堂教学之外,补习班还在搞,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不住。南京某小学4年级的一位家长反映,孩子一年补习费花了3万多。听了令人发指。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被生生地辱没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最终败给了金钱。
本文参考:《南怀瑾谈国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