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肆玥
还记得辛弃疾21岁时,就参加了抗金起义,在沙场上金戈铁马,威风凛凛,23岁登上了人生巅峰,名噪一时。但起义最终失败,他回到南宋,被扣上“归正人”的帽子,便一直不受朝廷重视,来来去去就一直当着地方小官。因为长期不得任用,闲居在家将近二十年。那么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首词,也同样写在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的时候,信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上饶。不过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一位好兄弟陈亮的。
据说那是淳熙十五年二月,陈亮来到了金陵、京口观察山川形式,谋划抗金复国的行动计划。同年五月,陈亮就到临安向南宋朝廷上述,讲述了自己的抗金策略和计谋,但是好巧不巧,当时的南宋孝宗皇帝因为宋高宗半年前驾崩的事情还没有平息,忙的不得了,哪里顾得上听陈亮的上述。于是,陈亮的心拔凉拔凉的,就在他壮志难酬、满腔怒火的时候,想起了辛弃疾和朱熹两个人也曾都是积极的抗金主张者,想到这儿,陈亮马上就从浙江东阳来到了江西,跟辛弃疾约好了就在江西上饶铅山的鹅湖寺见面。
如果大家知道“鹅湖之会”的话,那么这一次见面,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第二次”鹅湖之会”了。第一次是在理学大师宋祖谦的邀请下,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和朱熹进行的一场文化史上的著名辩论。那么第二次就属这次时隔十三年之后的陈辛之会了。根据《辛稼轩年谱》记载,陈辛二人在鹅湖一起商量抗金雪耻的大计,两个诗人惺惺相惜。于是,就在这次鹅湖只会分别后,辛弃疾就写下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寄给了陈亮。
好,那么接下来,就让阿楠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词吧,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好的,下面我们一起逐句欣赏。首先是这个标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是一个词牌名,出自《破阵乐》,这里的陈同甫就是指陈亮啦,同甫是陈亮的字。他因着和辛弃疾志同道合,所以两人成了挚友。
这个标题就很单刀直入的说出了这首词是写给陈亮的这样一个事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文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里的“挑灯”就是指把灯芯挑亮的意思,古时候用的那种油灯,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把油灯的灯芯挑一挑,好让灯光更加亮。那么“看剑”就是指抽出宝剑来仔细看的意思。“梦回”自然就是梦里遇见的意思。“吹角连营”就是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的想起号角声来。号角属于军中乐器,它的声音高亢,用来振奋战士们的士气。
这一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醉梦中挑亮油灯自己看着宝剑,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打仗的时候,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来。
“醉里“,”挑灯“,”看剑“,三个连续的动词,塑造出一个战士形象,并且用”挑灯“点名了当时的时间,孤独的吃酒背后看剑背后,是诗人自己的心潮澎湃,无法入睡。而后又增添的一句梦回吹角里,号角声声声入耳,带着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下面一句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里的“八百里”是指牛,是出自《世说新语》的一个典故。“分麾下炙”的意思就是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这里面的“麾下”就是部下的意思,“炙”就是切碎的熟肉的意思。“五十弦”是一种古瑟,这里其实就是泛指军中乐器。“翻”是演奏的意思。“塞外声”就是指战地里悲壮而又粗旷的战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把烤牛肉都分给部下享用,营地里奏起雄壮粗旷的军乐来鼓舞士气,这就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的场景。
这一句中,“八百里”和“五十弦”对仗工整,给人一种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气质感。一个“沙场秋点兵”的“秋”字,又写出了一种”秋高气爽“,”秋高马壮“的背景,配合点兵,突出一股战无不胜的勇猛劲儿。
冲着这股精神,下一句便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那么,“作”在这里就是像的意思。“的卢”是一种好马的名字,以烈性跑得快著称。出自《三国志》里的典故,“的卢”是刘备的坐骑,在三国时期的十大名马中,排名第三。接下里,”霹雳“的本意是疾雷声,在这里比喻弓弦的响声之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的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整耳欲聋。
这里就给人一种战场上厮杀的场面感,仿佛看到了我方精兵强将们在沙场上挥汗如雨战绩显赫,而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落荒而逃的场景。
接着,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说出了故事的结局。
这里的“了却”自然就是了结,把事情做完的意思了。“生前“就是活着的时候,”身后“自然就是指死了之后。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心想着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为自己生前死后都留下美名。
承接上一句胜利景象,我方军队乘胜追击,一时间战争结束,各地奏响了胜利的凯歌,人民群众欢天喜地,旌旗招展。将军一战获胜,可谓功成名就。
然后这一切,都在最后一句话里化成了泡影。“可怜白发生!”
这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可惜啊可惜,事业还没有成就,自己已经先成了白发人。
如果非要给这首词划分一个段落,那就是把最后一句单独分出来作为第二段,前面的全部是第一大段。辛弃疾在第一大段呕心沥血刻画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却在最后一句词中,用最惆怅的叹息,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把理想和现实赤裸裸的对比摆出来,我们可以在这鲜明的反差中,感受到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人民生活的水生火热。爱国志士们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是让人这样心生惋惜。
每每想到这些,辛弃疾就坐不能安,夜不能寐,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心里想的这些东西呢?想来想去,辛弃疾只能将这首词,寄给这位在鹅湖之会中交到的挚友,心中同样怀揣爱国热情,却苦于报国无门的同道中人陈亮,也就是陈同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