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很大很深奥的东西,初中的政治老师在教文化一节的时候,给我们讲文化没定义。我们很奇怪,一个词怎么会没有定义?后来我不认卯,还查了新华大词典。我还记得老师特别无奈的说,文化在各方面定义太多了,解释也太多了,却始终不能让人把它最终完整概括,谁说的都对。我现在起此题目,有些心慌。我是不敢说自己了解文化这个词的,所以论述也只是因为自己疑惑,不断进步下得出来的一个管中窥豹的结果而已。
第一争,是关于文化在生存的问题。这宗教文化这里很多人觉得不能争,以至于到了讳莫如深的地步。我对宗教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与评论,却让我觉得很有论调。题目是,为什么好多人不敢承认佛教不事生产?我把这样的论题拿出来,扯上宗教问题,有人说无神论者不论神佛,还有这跟文化没什么关系吧?我可不敢大谈宗教文化对我们社会贡献几多,因为我也没有研究,也不敢大放厥词。而我重视的点,在文化。题主问,大致意思是佛教不事生产,那么对社会有何作为。第一个是底下有位师傅回答了,用的是繁体,看着很困难。我读了以后大致意思明白了,也就是生产并不单指物质生产,还有心理上的产能。佛家重在行善事,帮人解脱烦恼,安人心灵。这很能让人理解,就和心理学家一样的工作,只是人家收费,和尚大师不收。接着就有人问,佛门还有那么多骗子和伪和尚,也不见你们作为。大师回答,那些“魔子魔孙”非我族类,其恶事必有恶果。我们做好本分事,才是对社会的贡献。又有人问,那么你这么好,天灾人祸时你在哪里?大师说,善事不留名,为佛家宗旨。除了慈济(应该是一个组织吧)会留名救济,寺庙也有布施。说到这里,困扰我的问题已经结束了。多少人对宗教不了解,我因为想要了解,正好看到了这场争论,对于一个对宗教一无所知的人来讲,其中的感知自己品味。至少在我看来,佛家的大师们让我很尊重,可能以后有了问题烦恼,我也会去那里求答案吧。身为一个不懂宗教文化的人,我曾读几遍“善男子,善女人,发阿濡多罗菩提心”这样的文字也不懂其所言,一个小小的争论,却能让我更懂得去如何看待问题。如果从中有更多的人得到收获,那也是一桩善事了。我不是佛教弟子,但我尊重这个宗教的思想。
第二论,关于一个偶动漫的争论。还是在网络上,霹雳布袋戏是闽南地区的特有木偶戏,发展很是迅速。因为配音从闽南语到国语的扩展,偶动漫向大陆飞速进军,获得了一杆道友的支持与赞扬。但因为其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两千多集的剧情与不断更新的人物表,总是让道友不知所措。很多老剧的人开始发出抗议,旨在让霹雳注重剧情而非只一味商业化。我在大家的评论中作个窥屏党,悄声看那些道友们就剧情对比与大陆的电视连续剧和老剧里的爱恨情仇,不得不说他们的结论真的有一定的正确性。商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真的让剧情靠边站,在知乎的论坛上,有人这样说,“霹雳的内容和形式用这个商业模式套现得越发明显。出的人物越来越牛逼,能吸粉就压榨粉丝(官会缴费)不能吸粉就砍线,新的消费者就是快速进快速出。我就见识过粉一个角色粉完出坑不再看戏的。”这样的结果让人不免心怯怯然。何为文化发展正途?个人认为其道路还应该有更多保留与传承,创新固然好,但老本也不一定就差。在《吃遍世界看经济》的书中,日本外交官观察到的现象让我很是感慨,他说在食物文化的入侵路程中,固然西方快餐文化可以快速入侵其他国家,但纠其味道,中餐厅在欧洲的数量已经即将赶上麦当劳在中国的数量。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在之后的发展中,影视动漫如果找到真正吸引道友的真谛,真正将新偶与老剧的水准结合,也是有机会走中餐厅发展一样的辉煌之路。
第三论,这点就是我自己的天人交战了。在网络上有个视频,讲的是中国古代异兽。其中就重名鸟,毕方等古书中所讲的异兽根据记载与史论逐一分析,得出其“本质”形象,加以图像的辅注。这很是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我在刚看完这些视频的时候,第一句话却是说的愤懑!我对其中的“史书说”极其反感。其中有几句讲的是凤凰涅槃,龙生九子。而在这里,黃永山先生写书时请教钱钟书先生的小故事让我记忆深刻。切合这种前论,所以视频中有讲,很多异兽典故都是后来网络小说杜撰。视频中“史实”颇多,让人觉得这才是真的异兽。我当时所想确实,为何古人想就是记载,我们的网络小说所想却是杜撰?这时候我有些怅然,网文的数量庞大,其中就修仙一类的进阶格式,已成定型,大部分都以像筑基,金丹,元婴为主线大阶,这仿佛也成了一种作者们隐含的默契。在读者群里,其实这样的扩展也是一种隐形的定论。不过在真正的百度百科里,其记载仅限于修仙小说中的一部分,将之放与古文相论,是不可比拟的天堑。《山海经》也不过古人想象中异兽,为什么能够推崇古人的想象,而今人的想象不值一提,甚至是杜撰?论读者的爱好来,比起怪异的守护兽,显然今人的想象具有更多的特色。或许在大家看来,网络小说这些东西看看笑笑就好,嘿嘿嘿后什么也没必要汲取,但是作者的内心里,每一篇文都是精血,都是集结了自己时间和脑力来做。网络文章参差不齐,但是真正的好文章也是一抓一大把。何不放下“史录”来做一本现代小说的异兽大集呢?说不定几千年后,这又是另一本《山海经》。我们有比过去更广阔的大环境,我们看的更远。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我们也能做的很好,出个《山海经2》。
三论结束后,是我对现今学生对待文化态度的怀疑了,这是在我自己的个人经验下的一个疑惑。我曾经因为想去知道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跑去听《静心咒》,一大的“耶,哞,”其实并没有什么让我汲取到的,小孩子,能静什么呢?后来高中又跑去看了《道德经》,我甚至抄了一遍,以便自己深入了解其中感觉但是后来除了知道些上善若水之类的论调,也不能把其中的精髓读的透彻。我们在那个时候读的书,看的文,除了想要不一样,还要做什么?青年时代总是一个希望知道一切的年纪,而我们在不停的去了解宗教文化,音乐,绘画的时候,除了知道这些东西的来历,背景,意义之外,还应该了解这些对我们以后生活的影响,做出不一样的事来。揽书而读,之后就是坐起而行。我们的文化在嘴里,在心里,都不如在一次让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