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笑来老师专栏的文章,这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反思:
进化尚未完成之前,不说,不表现,不好为人师,因为说了也没用,表现了也证明不了,在那种情况下好为人师只能是令人厌恶,而且多半会被理解或者证明是“虚伪”
最近我好像有点想要提前拿着进化成功之后的“饼”来喂身边尚未进化的人的意思。也就是用未来不确定的结果来刷现在的存在感:
写一篇文章,就按耐不住的想要分享给人看,尽管心里知道写的并不怎么样。简书写的字突破十万了,就想着是不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其实心里明知道变化并没有很大,在很多人看来,我写的东西对人还是没有多大用处,还是处在一个自嗨阶段。
这样真的不好。对自己不好,容易产生懈怠,以致停步不前。对比别人也不好,通过一点时间数量的自然积累而形成的一堆没有什么正能量的东西,丝毫鼓励不了读者的奋发向上,最多换来句“写的不错啊,加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自嗨的输出,看似没有什么,但往深层挖,当然会对别人造成压力,因为你进步了,就会显得别人退步了。被退步了当然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产生焦虑,有了焦虑就会对这焦虑的源头没有什么好印象:
不就是写了几个字,显摆什么?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我原来就是这么感觉的。了解了身边人有多努力,我不是羡慕然后奋起直追,而是嫉妒恨,说风凉话,巴不得他前进路上掉坑里我们好笑话他。直到我明白了努力的艰难,成长的不易,开始对那些成功人士刮目相看,觉得他们的能力配得上他们的成功。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著名企业家王石先生登过两次珠峰。在我不知道登珠峰意味着什么时,我的想法是:有钱就是好,珠穆朗玛峰就能花钱上去。但是后来看到有人介绍登山知识,介绍了要等珠峰需要前期五到十年的准备,需要先攀登其他几座较低的山峰来训练,才明白“即使你再有钱,有些事情不努力还是无法完成”的道理。
都说厚积而薄发,更多人看到的是薄发的那一刻惊艳,不知道前期厚积的漫长。我现在不要说厚积,还仅仅处于刚开始积累的阶段,虽然将来的蛋糕有很多人画好,也有很多人已经吃到,但我没有吃到,还只像蜗牛那样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层级,虽然比较起来身边的人还没有开始爬,但不排除人家有翅膀可以直飞上去。
现在体会到《蜗牛与黄鹂鸟》歌词背后的道理:“黄鹂你们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如果等它成熟之后再爬,只能吃到烂葡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