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善文词,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2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王灼的《碧鸡漫志》赞其,“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6岁时由家乡到汴京随父生活。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元符二年(1099),16岁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17岁时,得识张耒,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世人刮目。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当时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夫妻虽为“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生活非常俭朴。婚后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诗词唱和,志同道合,情深意长。他们不仅一起善诗能文,还一起搜集碑文字画,金石器皿,研究金石学,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宋徽宗崇宁年间,时局动荡,朝廷党争激烈,李赵两家先后被牵连罢官。大观元年,秋,李清照随夫家回青州私第,开始屏居乡里的生活。大观二年(1108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在“归来堂“,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平静安宁的时光。李清照夫妇在青州古城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七年(1117年),李清照襄助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大体上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春,赵明诚到莱州赴任。秋,李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这年李清照38岁。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到达莱州后,又作《感怀》诗一首。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变”发生,北宋局势紧张。赵明诚转任江宁府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几经波折终将书籍器物运至江宁。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 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五月,赵明诚独赴任湖州,不幸的是,行至途中感疾,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赵明诚死后,国势日急,李清照欲携文物书籍投奔赵明诚任兵部侍郎的妹夫,不料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加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下,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2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历经诸多磨难的李清照并未被生活打到,她从个人痛苦终解脱出来,把身心投入到国家大事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出使金朝的官员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十一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并序。
绍兴五年(1135年),在金华,李清照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六年(1136年),李清照由金华返临安,此后一直居临安。
绍兴十三年(1143年),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贞,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之事也。’”
李清照主要成就在于文学上,她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今已散佚。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其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今有《李清照集》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