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全年书目阅读61本,大部分还是在2017年初几个月和后几个月阅读的较多,总而言之,2017年的阅读让我收获很多,因此2018年依然需要自律坚持,通过学习,通过阅读提升自我。
因此,2018年的看书目标依然为100本,分解之后,平均每周2-3本,力争每周阅读之后,输入到简书的写作里面。
100本书目的阅读,根据书的类型,我的阅读规划是:
①需要思考输入的书籍要挤出大块的时间来进行专注阅读,如早起的时间,或者临睡前的时间。
②如拓展知识兴趣面的相对轻松的书籍,则采用碎片的时间来阅读,比如等电梯的时间,吃早餐的时间,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等等。
02
2018年看完的第一本书,是日本作家白取春彦的《自学力》,来自图书馆借阅。
这本书提到的几个观点让我很受用:
第一:关于读书的目的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学习是为了拓宽视野,帮助我们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结论。
的确,纵观自己的很多学习,都是以获得结论,获得方法为主!阅读干货也不免如此。
而关于我自己如何通过学习去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这个值得我在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
第二:书中提及的关于阅读的方法,我认为有两个受益点
①:带着疑问去学习,不轻易相信哪怕是伟人名著,亦或者是经典,只有敢于提出质疑,并深度的去分析挖掘,才有可能正在了解事件的真相并获得知识。
②:读书的态度问题,阅读时要抱着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而不是自以为觉得书中的内容自己都懂。
拿自己的做例子,一开始看《精进》时,翻阅目录,并没有感觉太多出彩之处,看了几页,就没有阅读下去了;而当我再次阅读时,才真正对书中提到的关于时间管理,我们要做高效益长半衰期的事情,这个观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包括12月份阅读萧秋水《进阶身价倍增的时间、知识、情绪...》这本书,看书名就带有浓浓的成功学气息,看文章目录和排版风格,又带有一种青春文学,心灵鸡汤的感觉,我是一直犹豫要不要看下去的,而最后也是利用陪伴孩子的碎片时间一点点看完。
每次看完一点点,仿佛和作者萧秋水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让我对自己的现状有了明确的认知,也解答了很多潜藏在我内心的疑惑,虽然有点鸡汤味,但我到认为,这碗鸡汤适合那时候我的状态,给予我疲惫的灵魂一碗补药,让我继续可以学而不倦。
③文章还提到的一个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法。
书中原文介绍的是调查法,通过关键词入手→调查词源→查看相关书籍→浏览书目寻找价值内容→对自己想要的知识进行阅等去系统化的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
最后,书中反复提及一个观点就是:阅读,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的确,只有量大了,我们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类型的书籍,以及懂得对一本书籍作出适合自己与否的价值观判断,也懂得在阅读众多书籍中取舍得当的去阅读。
03
2018年第一个星期看完的第二本书是《学习之道》,作者是美国的芭芭拉·奥克利。
在序言部分讲到了,秋叶大叔介绍的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输入—练习—内化—输出”,另一种是理解范式—应用范式—识别范式—输出范式。
对比了下自己,目前书属于第一种学习模式。
同时,提出了高人的搜具备的特点:一个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一个是解决问题的本领。这也是我所欠缺的,并且需要学习的。
对我而言,书中价值有几大点:
第一: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两种学习模式
我理解的是劳逸结合,只不过在放松时大脑依然是在思考的,大脑进入发散思维。
比如:爱迪生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儿,而非废寝忘食地努力攻克。
比如:疯狂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似睡非睡”,也就是他会使用打盹和手中落物的方法挖掘他发散模式下的创造力。
说到专注,就提到自律这个关键词,我一直以高效的行动让自己更有质的成长,正如书中所说,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毕竟,他们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
因此,解惑的方法是,我要学会倾听,看看他人的意见,相信旁观者清这个道理,远离闭门造车的状态。
第二个:组块学习能力
我的理解是有两点。
一个点是在一个系统模块下,然后进行分组块交叉学习,也就是总→分模式,这种模式,个人感觉适合专业性强的学习,比较有主次,不容易东看看西学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容易跑题。
第二个点就是围绕一个大方向,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然后形成一个大模块,分→总的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对学习主体而言,需要有很强的规划性和目标感,否则很容易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学习之间毫无关联,也就难以形成系统化。
这里,我联想到了,填字游戏,疯狂创想,以有规则畅想和无规则畅想,培养自己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