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 下面是我整理的半年前“印象笔记”中的读书笔记,是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记忆习惯记录的,有繁有简(给自己看的),如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忽略。
2. “”之间的是直接引用原文,【】之间的是我的个人思考,剩下的(即无“”和【】的)为对书中内容的总结。
3. @之后紧接着的内容,是对近期纳入知识的链接。
序 /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 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学习、看书等之后,养成习惯想一下这个问题】
【作者每周读两本书?T_T】
【什么是知识?有用的信息。何为有用?对行为或认知有影响。】
作者认为,认知优势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
1. 知识数量;
2. 知识获取速度;
3. 认知深度。
什么样的深度才算认知深度?
1. 透过现象看本质;
2. 依托于实验验证或数据支持,而非主观判断、感受、情绪;
3. 普适性。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可每个人吃过亏之后才懂的这个道理,因为人在当时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
哪些知识应该学习:
1.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 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作者总结得这三块能力,没什么价值,只是对我们日常接触到知识的高度总结。而把作者认为的临界知识归在结构能力,加以强调突出。】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呵呵】
“读书方法: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其实也就是@万维刚“精英日课”说的,把新的知识,添加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就像人类现代科学的建立一样。】
【每本书都是作者的一套观点,首先要知道这套观点是什么,其次要明白观点背后的逻辑,或思维方式。】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低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作者认为,人有习惯性防卫的本能,所以与人沟通时,要尽量避免这种本能。在易于操作的角度上讲,是对的。但其实作者这里剖析的还是不够直接,本质上,人们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吴军“硅谷来信”。大部分说的,只是观点,不是事实。所以我们不需急着反驳或辩护,反而要弄清楚对方这种观点的思考过程、背后逻辑,没准儿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当然,谈客户时不需要这种思考】
低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以读书为例,@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借着这个机会再梳理一下自己读书的方法。第一,了解作者观点。通过阅读序、结尾、目录等,快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第二,速读全文,尽量和作者思维同步,弄懂作者的逻辑和思维方式。第三,重点细读不懂的章节、或重点的章节。第四,和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连接。PS:如果读非现代书,还要理解成书背景。】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其实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嘛,说得那么俏皮。】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
“拿过去的假设来过今天的日子,却在期待未来全新的不同。”【虽然是俏皮话,但还是……】
作者用来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越接近真相的原因,越是最基本的规律,例如:供需关系等。】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从小事反思没错,因为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大事。把生活案例化处理也没错,不要总是关注别人教授的案例而忽视和自己更贴近的案例。写日记还是没错,但日记……知识敦促自己反思、有效果地反思的方式,需要更加关注产生意外结果的原因、思维方式,然后去修正这些原因、思维方式。所以归根结底,要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证层次。】
以教为学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练习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思考过程。我们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叫做元认知。】
【作者认为,刻意练习与临界知识的结合,有三步,首先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也就是基本概念、底层逻辑非常熟悉;其次是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第三是在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其实,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这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要成为一个武术高手,第一是练好基本功: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等;第二是学会武术套路,比如军体拳;第三是学会套路和讨论结合做到见招拆招。但并没什么卵用,你知道了不代表你做到,做到的也不见得都知道。】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记录
定期回顾
付费购买
【作者总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所以,花那么重的笔墨解释why也是正常。】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作者自称,临界知识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之上。
第一,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几本规律决定的。
第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这一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验证这些知识和原理的正确性?那作者除了一万小时理论之外,为什么不用别的例子?真的这么容易?】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作者说,“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一个临界知识”,其实就是——刻意练习。如果场景、时间不够多怎么办呢?作者又告诉我们了,多“读书”!比如订阅号什么的。然后把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解释,或者链接到旧知识上面。怎么可以练习?作者说了两点,“抓住本质、大量持续练习”,其实就是了解方法的底层原因,以及多刷题。】
预见性认知
“有两个人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如果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就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就是土话说的:不要陷进去嘛~】
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
【真的很不建议作者自创这些名词,因为非常不方便和原有的知识框架作链接。其实作者想说的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说就是,要学习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底层理论,然后去预测未来。而不是通过现象看未来。】【很像以前学历史时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看不见的设计
作者借互联网产品在运营和赢利点的设计,说明临界知识在预见性认知中的重要性。【的确可以用作者景区设计的知识去理解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思维,但这是产品设计的基本思维吧…】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啊!又是创造名词……】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复利效应
F=P(1+i )^n。其实就是幂律分布。
【这一点的收获,不在于这个复利效应模型本身,而在于——只要提高i和n,就总能到达指数增长的临界点。或者叫@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奇点。比如作者举的案例:内容传播。互联网决定了n有可能很大,只要提高i,也就是内容质量,就总有触发临界值的一天。是不是很鸡汤?】
概率论
【当面临选择时,可以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式计算平均值,然后对比进行选择。权数就是事情发生的概率。
概率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有发生的概率,当持续做这件事的时候,它就必定会发生。比如:我们摇骰子想要摇到6点,一直摇下去就一定会发生;比如推理小说有这样一个诡计,多次针对一个人的机关,就一定会把他杀死;比如彗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时间够长时一定会发生。所以,要持之以恒。
另外,很多事情需要像投资公司那样去选择:持续选择赔率最高的投资,一定会获得超额回报;同时,做好风险防控。】
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间“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作者的方法是,凡事追问5个why。【我觉得这个靠谱】
例如:营销时,营销why,营销你为什么存在、存在的价值。
【其实,比如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公司/上级方向,就是在问why的过程。】
进化论
【拥抱变化,没什么好说的。名字又是故意起的吧】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后得出最高效的方法总是反直觉的。
我们习惯用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世界。当因果关系在系统中有延迟之时,我们就很难看到背后的运作规律。”
系统思考的方法:
关注“关系”而非“事物”。【也就是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而非实物本身。】
二八法则
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不要误解】
人际关系的“结构洞”
如果A的人脉网络和B的人脉网络没有交集,那就说A和B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也就是说,B是A的非重复关系人。你们之间属于弱关系。把弱关系转成强关系的方法之一是,和弱关系进行1对1的深入交流。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了,比如:自我暴露【就是情感过山车呵呵】
而从信息效率的角度看,你的人脉关系中20%的非重复关系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80%的作用。也就是说,你要在你的朋友圈中尽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复关系人”,也就是说,你需要增加与你先有朋友圈关系背景不同的新朋友。
人脉蜂窝:从串联到并联
就是你介绍几个互不认识的朋友相互认识,形成网络,会增加人脉网络的稳定性,且有利于产生新的信息。
人脉,不是私有财产。
安全空间
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再加上墨菲定律】
方案一:冗余备份
完整备份、关键备份、Plan B。
“Linkedin(领英)和 Paypal(贝宝)的剑始人霍夫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ABZ理论。
A计划,是你目前能够长期从事,并且得持续投入的工作,例如你现在的工作。
B计划,是在A计划之外,你应该给白已创造的新职业机会。万一A计划有问题,你可以有应对的方案。
Z计划,是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顶,你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或失效了,你应该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的计划。比如,存足够的钱,在半年没工作的情况下,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
方案二:精简
减少做决策的次数以提高决策胜率。
靠等待赚钱或成功:避免犯错。
方案三:构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间
把一个要水担极端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
【全书重点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叫做“临界知识”的概念,这个知识是不受行业、领域的限制而通用的。其实就是引导我们去挖掘现象的本质、底层的规律和基本逻辑。像数学、物理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像心理学、经济学也是现代人类社会、经济等的基础,所以很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现象,都可以从这些底层学科里找到答案。所以本书的启发之一,就在于让我们重视“基础学科”。
其实和构建个人知识结构的思路没什么不同。
在这里再次梳理一下。所有学科、经典的底层都是数学、物理等学科,也就是大学、中学学过的课程。
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就是要阅读经典,校园里的基础学科自不必说,再往上的各个领域的经典,比如:微观/宏观经济学,各种类型的心理学、哲学、历史的大部头著作等等,这相当于知识架构的地基。
有了底层基础之后,第二步就是主题阅读。找到每个领域的主题书单去阅读,书单可以百度、可以看经典书目的参考书,以此去丰满知识架构。
第三步,就是在此之上,不断地把新知识链接到老知识之上,可以阅读每个领域的畅销书、新书。这个链接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到底层逻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