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把孩子整得那么惨?
关于家庭教育思考(3)
看了许多因孩子不好好学习,整的很惨的报道,甚至有几例活活将孩子整死的文章,父母希望孩子有很大的出息,方式方法不对,却把孩子弄死了。
现实中,我见到许多孩子学习很苦,白天学校学习,回来辅导班学习,回家受父母的监督,苦学苦练,这是常见的事实。在农村这些父母算是先进的父母,是关心孩子成长,重视教育,能做智力投资的父母。
年轻的父母常见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我的一个外孙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侄女两口在外地经营一个小饭馆,生意还可以,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很揪心,爷爷奶奶不识字,在家操心孙子,缺少正确的教育。一年前侄女把孩子转到外地学校,在外地,送一个孩子入学很难,侄女两口巴结人终于把孩子送到一所就近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据说是市里最好的,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每晚要做至少两个小时的作业。孩子很听话,什么都做的很顺当,就是不爱学习,有些题尽管做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每当此时,父母的巴掌就落下去,孩子学习比劳教所还难受。孩子的脸明显憔悴了,说话也少了,越来越孤僻了,父母管教越严,孩子压力越大,看看孩子的心理变态了。
那个学校是最好的学校,任课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班主任老师频频打来电话严厉斥责家长,别说孩子压力大,父母的压力山大。
这次侄女回家,我建议把孩子留在家里上村小,让孩子自然成长,不要再以摧残的手段让孩子委屈地生活。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关键是学好做人,是那一块料,就往哪一方面发展。
昨天回老家,看到蒋友尔开了一辆新车回家,他在外地开饭馆多年,先是打工,后来借转资金自己经营,后来赔本,又打工,再集资独自开饭馆,慢慢饭馆开起来了,资金也转过了,现在饭馆正发展,客源滚滚,开个豪车进村,一路风光,年轻人就应该这样。
村子里上过大学的没有几个,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更没有几个,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在打工,但是村子稳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明显改善,主要经济还是开饭馆,打工的,搞运输的。村民房屋建筑一年比一年豪华,夏季回村,鲜花迎道、花果飘香,年轻人出外打工挣钱,老人们看孩子守家,一片宁静,一份舒适。
长期以来,父母希望孩子读书有个体面轻松的工作,不受苦,不淋雨,收入稳定。现在看有些上班的人,忙忙度日,总听到工作不好干的话,做什么工作好干呢?开饭馆的容易吗?国家工作人员轻松吗?
有的上班族,抱着铁饭碗,消极地应付工作,没有创建,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学会应付,一生都在完成别人安排的任务,这样安稳的一生还算欣慰吗?
有人求安逸,有人求折腾。市场经济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的人东闯西荡,丰富人生,取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得彩虹?有人消极的守着那一份工作,混一碗饭,白白消耗青春。
我赞赏村子里那些有闯劲的年轻人,经验和财富都达到一定的积累,如果有一天财产受到损失,他会东山再起。我也赞赏那些在祖国各条战线奋力工作的年轻人,把工作岗位放在首位,积极主动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学习,善于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社会发展,将来恐怕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下一番功夫,考上好学校,得个好工作,从此就轻轻松松的混下去是不行的。
年轻的父母,应该把钱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完全受国家正规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打好强健的身体基础,夯实文化基础知识。至于具体做什么工作,那是从个性专长,兴趣爱好,发挥特长方面考虑。
这个社会丰富多彩,对于人生健全的人来说处处是机会,对于片面发展的人来说无所适从。
独木桥不好走,应该全面考虑孩子的发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