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围标便是对这个核心原则的亵渎,同时,潜在的影响是,即使通过了招标也失去了市场的竞争作用,导致甲方对成本失去有效的控制,更深远的影响是,让真正有实力却又没想搞好关系的资源单位,望而却步。通常,是参与投标的单位之间再开标前达成了一致,形成了默契。有组织者和协同者之分。
所以为了规避围标,串标的行为,甲方经常会设置一些管理手段来规避这个风险:
1.多方推荐单位,可以通过不同的利益方形成相互的制衡,增大串标的难度。当然,一单参投单位中有一家特别的强大和具备统筹力,这时候这个原则也会失效,但是,你作为主导方,也可以通过你推荐单位的真实反馈,得知是那方做操纵招标结果。
2.开标前的沟通交流,注意让参投单位之间形成信息壁垒,比如材料单独发送,标前做好供方的保密工作。最好用信息化的手段,让供方感到无差别对待。
3.甲方单位确认审批与标底编制的人相互独立,业务之间,互不影响。
4.收取保证金,设置强有力的惩处条款。
5.每次招标都引入新的非挂靠的供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使用了上述方法后,并不能规避百分之百的围标。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迹象来判断是否围标,或者投标中是否存在其它猫腻。
1.开标前,一家单位很积极,其它单位却敷衍了事。原因很简单,来配合投标的,肯定没有主导方积极,所有材料也都是主导方来做,自然提交配合滞后,显得敷衍。通常,配合方的人层次也会略低些。
2.标书雷同。同一个人做的标书,往往长的都非常像。排版,清单,甚至有时候出现同样低级的错误等等。这些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3.投标方中途退出。一旦要出现围标,有些投标单位本着两方都不得罪的想法,会选择中途退出。你问问这些中途退出的单位,如果不是和你很铁的关系,他们通常就会找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忘记了要投标,堵在路上了,出意外,标书烧掉了,感觉很难中标,突然业务情况,做不了了。一些标前你明确在邀请前以及确认过的事情又被反复提出,八成是有问题。
4.价格明显高于甲方数据库,又找不出合理可以解释的理由。比如,数据库标底偏差一般 百分之二十,基本条件都一样的情况,实际报价后经约谈,价格始终虚高于标底合理区间的。通过这点要特别注意,如果是整改工程,可能会有不同。可以把标底给到值得信赖的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报价,如果第三方可以做,那就是被围标了。
5.内外热乎,有熟悉甲方的单位表现的尤其积极,围标,大多数情况都是内外有串通。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也难鸣。新单位有时候碍于大公司的制度,还不太敢围标,有时候,老单位反而更加危险。
如果投标单位的审批做扎实,其实谁中标,都有可靠实力承接,那么,更重要的就是价格了。所以有人认为,围标如果价格可以控制,就没关系。但是,没有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定会有隐患,建议还是直接议标谈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