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到现在,老家的地里除了种小麦和玉米,还种蔬菜。
应该是我上四、五年级至初一初二的时候,我隔三差五地会和母亲一起去卖菜。我家离城十多里路,八几年那会儿交通不便,到哪都是靠脚量。那时妹妹还小,哥哥上学离家远,所以,我是能给母亲帮忙的主要劳力。赶上星期天不上学,而母亲又正好要去卖菜,我就会随母亲一起进城卖菜。
通常我们都是天蒙蒙亮就动身。那时用地排车拉菜,母亲在车把右边儿给我拴上一根儿偏绳,我们娘俩就拉车上路了。从家走到最近的南关,那时叫南门市场,是十二里路,我们要走一两个小时。有很多时候还会走的更远,像是岱北市场、康复路市场,以及擂鼓石路附近都去过。当然现在这些地方我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不过那时觉得都是些很远很远而又极其陌生的地方。
一路走,一路看。对于一个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出了村,外面的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的,总是看不够,母亲总说我“眼不够使的”。是啊,太新奇了,看看那些没见过的人和物,满足一下好奇心,这也是我跟母亲上城卖菜的动力之一。
中午肯定是没法回家的,因为菜卖不完。我们卖的也都是家常菜,像是白菜、韭菜、芹菜之类的,这时母亲会花两角钱买两大根油条,作为我们娘俩的午饭。能吃上油条,也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在那时候,农村好像也很少有卖油条的,所以我吃的那时候的油条特别香。有好吃的,也是我跟着母亲卖菜的动力之一。
一般到了下午就要往家返了。下午一两点,母亲一般都会“贵贱把它砸巴了,”意思是把没卖完的菜甭管贵贱处理掉。要不然拉回家就会烂掉,一分钱也卖不到,而且我们还要原路步行一两个小时再返回,拉着剩菜也是负担。返程的路让人感到轻松了不少,一是车上没菜了,二是多少有了收入,心里高兴。回程一般是在市里时,母亲让我坐在空地排车上休息,她拉着我。而出了城,路上人少车少时,我就让母亲坐车上,我拉车,这样可以让母亲歇歇。就这样倒两三次,我们也就到家了。能在回来的路上让母亲歇歇脚也是我跟母亲卖菜的动力之一。
如今父亲母亲还在种菜,但是比以前省事儿了不少,母亲可以骑着电动三轮车,到离家最近的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把菜批发卖给菜贩子,或是饭店、食堂的采购者,再也不用一卖卖多半天,再也不用拉着地排车用脚一步一步量进城了。而我和母亲一起拉着地排车进城卖菜也是30多年前的往事了。
20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