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学,不仅仅是科学,还包括各种知识成果,都是在寻找层次之间的联系……而今天,不管我们如何自信,我们已无法在两头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因为我们已开始明白到层次是相对的。 ——费曼
在生活中,我们一直把人的大脑比作是计算机;在科学界,也有很多人相信这一点。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却指出这是不对的。
他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计算机是在由时钟控制的微小时间间隔內根据逻辑和算求运算进行操作的。而我们的大脑很显然不是,我们的思考、判断、决定,理性与感性并存。就功能而言,计算机必须接收十分明确的输入信号;而大脑、身体的各种感受器接收的信号是非常不规范的。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计算机能够很容易觉察到1℃的温度变化,而人却做不到;相反,我们能够很容易分辨人脸,而这对计算机来说却非常困难。
(2)大脑在最精细的层面上变化多样。随着神经回路的发育,不同的个体经历与经验所留下的印记是不一样的,没有两个大脑会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而在大尺度上也是这样的,因为在神经生理的发育和建构过程中,同步激发的神经元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举例来说,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眼睛、耳朵是同时工作的,眼睛需要看文字,而耳朵是需要听的,虽然我们没有读出声来,但我们的耳朵也在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吵闹的地方我们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原因。因此,连接眼睛与耳朵的神经(当然,还有其他的神经)同时作用、相互影响,这样就导致了每个人大脑的差异。
(3)没有证据表明计算机程序能够行之有效的模拟大脑的输入、输出和行为。人工智能无法在真正的大脑中工作,因为我们大脑的输出既不由逻辑也不由精确的时钟控制,不管他们看上去有多么规则。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我们依旧没能完全了解人类大脑——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级的智能——的内部机理。
当然,人脑和计算机也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是很显然就是因为人脑与计算机的不一样才导致了它们功能上的不一样,对人类来说非常简单的事,对计算机来说却非常困难。
还有一点差异是杰拉尔德没有提到的,笔者认为这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人(包括大脑)的生理组织是不断发育变化着的,虽然很慢,但计算机的机械结构却是不变的!为了适应更复杂多变的环境,这就要求计算机的体积更加庞大、程序更加复杂!
在阅读《第二自然——意识之谜》这本书时的一点笔记和思考,仅供大家谈论参考!
在此,笔者还有一个倡议:
知识和科学发现是属于全人类的智慧,不应该有阶级之分,获得知识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这是一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也是一个获取知识和信息并不平等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将知识交还到每个人的手中,而不应该有学科之别,且高深莫测。我们应当做到将知识平民化、朴实化,我相信我们都能够做到,这样知识才会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当农民懂得生物学、当我们明白历史规律、当人人知晓心理学,我想我们会过得更加幸福和智慧吧!
正如费曼所说,知识的层次越来越难以识别,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多。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的知识,我们需要合作,我们也需要用更多的办法来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学科之外的灵感也异常重要。我们都是知识的海洋里的一叶孤舟,我们也需要获得更多的技能来求得生存!
我以为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平常的语言和实例讲述出来,让更多的人获得它,同时,我们也从别人哪里获得知识。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尝试!我把这称为知识平权!
或许你认同,或许你反对,又或许你认为我很傻,没关系,感谢你的阅读,感谢你的聆听!谢谢!
姑且称之为“知识平权的野心”吧!
欢迎评论与转载~~
谢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