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听到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朋友的男友遭遇意外去世,在从家乡赶来与她见面商量结婚事宜的路上。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将在年内完婚。朋友得知消息后,天天以泪洗面,憔悴的不成人形……
在生死面前,任何安慰都没有力量。
世事难料,伤心难免,但如何看待至亲的离去,对于活着的人更为重要。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死亡是“别人家”或很“遥远”的事,与已无关,只是想到时总会心生恐惧。近年来,随着父母年事已高,我总不可避免地会思考生死这个人生的终极命题。
不可否认,人生就是一个离死亡渐行渐近的过程。生而为人,无一幸免。
近两年,父母明显衰老。曾经健步如飞的父亲走路已有些蹒跚,母亲也常感叹下厨累,即便是她曾经很爱烹饪美食。
我知道,终有一天,他们会永远地离开我,这是自然规律,就像终有一天我也会离开我的亲人,去往另一个世界。你之,亦然。
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宿命。
在生死这样的终极命题前,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有着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悲观主义就是“向死而生”,意即我们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路上,生而赴死。
生命终将逝去,人的身体将化成各种养份,重新参与到自然界再分配的循环中。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五六线小城。有个小伙伴去水库玩水溺亡,父母把他埋在了很远的一片树林里。这个场景曾是年少的我挥之不去的梦魇。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直面生命的无常。
第二年春天,小伙伴坟上长满了野花,我明白他的身体已经以某种新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自然界。而不论寿命长短,每个人迟早都将走上这条静默的路。
没有人能避免这样的循环,这就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有了这样的人生观,面对生活,我们就会少些执著,多些淡然;少些烦恼,也少些恐惧。
朋友的男友走了,于她及众多亲朋而言是件悲伤的事情。但人死不能复生,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在至亲离开后该如何活着?
我以为最好的方式是,把怀念化为动力,“向死而生”,把这有限的生命倒过来活,也惟有如此,才能突破很多人生的困境。
走在死亡的路上,有两件事至关重要:一是生命的繁衍,结婚生子天伦之乐,顺应生命的本真;二是活出我们个体生命的精彩,我们来过、绽放过,此生无憾。
既然我们已经渐行渐近地走在死亡的路上,生命每分每秒都在倒计时,没有更多的时间任你挥霍,那何不活出真我的风采?
不怕艰险,走自己想走的路;遵从内心,爱自己想爱的人;别在等待中蹉跎,想创业就撸起袖子干一场;父母还在,就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我相信,更好地更有质量更有意义的活,才是对天堂里那些逝去的至亲最好的告慰。
也惟有如此,才不负今生我来过。
转裁需授权,首发个人同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