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笑来老师的微博看到了他推荐电视剧《一年又一年》,出于好奇打开看了一会,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刷完了21集。
电视剧的设置比较精妙,讲述了1978年至1998年改革开放这二十年的进程,每一集代表一年的进度条。通篇从百姓生活变化及凡人琐事入手, 在不经意间将中国二十年来的种种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平反昭雪、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等。特别是最后一集结尾,镜头在短短的几分钟內逐年逐镜头闪过1978到1998的画面,就像一个人开了上帝视角静静地看着时光的迁徙。
故事发生在1978年至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电影放映员陈福生一家与文革中蒙冤的领导干部林汉民一家是多年的邻居,陈家的儿子陈焕与林家的女儿林平平从小青梅竹马,又一起上山下乡。
1977年恢复高考,两人前后考上大学,后来陈焕与平平步入婚姻,却最终分开。一年又一年,陈家与林家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层面上经历着二十年来社会巨变带给他们精神与物质的一次次冲击与洗礼。
个人喜欢并推荐这部电视剧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它的一种时空感。对于1978年到1998年中国整个一种生活状态我是陌生和疏离的。在电影里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可以把历史上二十年发生的大事件再用个人视角再梳理一遍,如同穿梭时间隧道,再回首,不胜感慨。
电视剧里巧妙的设置男主角的父亲职业为电影放映员,通过他的视角回顾了二十年来一部部经典电影。比如《小花》、《红高粱》、《第一滴血》等等。同时借助两位主角家中的电视回顾了一部部经典的电视剧,比如《霍元甲》、《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
二十年来的时代变迁一览无余。特别是当听着北师大的校园里放着老狼的《冬日的校园》,感觉自己心底的那根弦,好像被轻微的拨动。
其次是对男主角陈焕的喜爱。许亚军在回顾自己演过的电视剧时,谈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一个角色,不是《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而是1998年电视剧《一年又一年》里的男一号陈焕。
陈焕的角色在电视里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面对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他甘于清贫,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了对经济学的研究中。在感情上,他和女主角分手后,一直保持着单身的独居状态。这种状态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只能是每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
对于自己对感情的默默坚守,他在电视剧中如是解读:“真正的爱只有一次,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我希望这种感情能陪伴我一生”。这种真挚的感情和最后男女主角开放的结局都让人唏嘘不已。在那样漫长的时光中,陈将生活过成一种偏执的追寻,追寻的却永远触不可及。
我最喜欢的一段剧情就是两位主角结婚后在北师大宿舍的情节,当时两个相爱的人在大学过一种简单但充实的生活,狭小的空间里两人过着睡架子床、吃挂面、去公共澡堂洗澡的生活。颇有《论语》中:“一箪食,一瓢羹,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最后女主并不是不想和男主角在一起,只是看着曾经的陈焕越来越优秀,而自己刚刚失业,自身的骄傲让自己必须在一些方面和陈焕是平等的。就像她喜欢的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相信当她觉得两人平等时最终会回到陈焕身边。
弹指间电视剧里描写的生活已是二十年前,时间如白驹过隙,而所谓历史浩荡时代走向,不过是人心走向,我们守护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
瓦莱里在《水仙辞》里说:“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我说无论是否闪耀,未来的旅途终点,愿你能穿越复杂,寻找真实、自由和爱。正如李尔王问格罗斯特:“你如何看待世界?” 盲人回答道:“我满怀情感地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