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理中客”本当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有些人的口中,它却被污名化掉了。
“理中客”,顾名思义就是保持理性、中立和客观的人。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们这么反感“理中客”呢?
举个例子,一个歹徒持刀闯入了一家银行,此时你有三种选择,A制服歹徒,B帮助歹徒抢劫,C什么都不干,保持中立。此时,你只有选A,才是真正地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而选B或者选C,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帮助歹徒抢劫。
有人说你在选择A的时候没有做到理性客观,但是我想告诉你,你选了A,才是真正的见义勇为。我们当然有更好的方法来保护银行,更理性、更客观;并且,理性和客观永远是我们不该丢掉的重要倚仗。靠着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事半功倍。我们甚至可以在这时去批判不理智地、冒失地制服歹徒的行为,因为这样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明确理性和客观的目的。理性是为了不被一时的情绪带偏;思路客观,是为了仔细明辨是非,使自己掌握更多真相。
问题来了,我们保持冷静思考,客观看待问题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假设我们把理性和客观,比喻成在思想的道路上安全顺利地前进。但是此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一点,我们到底向哪儿前进?简而言之,理性和客观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人之所以是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只要你是一个社会人,你就与社会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人们对于利益相关的事情难以保持中立。比如说我们自己的感情风波,朋友亲戚家庭的利益纠纷,我们往往很难保持中立。但是,和我们关系不怎么亲密的街坊邻居吵架,或者说网络上评价别人的吵架时,如果给出的细节和证据比较多,我们大多数人倒是有可能做出比较理性中立的判断。如果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细节和证据,那就很难作出理性和客观的判断了。
同时,要想做到理性、客观、中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门槛是很高的,容易引发人们的逆反情绪。理性、客观、中立,它对一般的参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缺乏训练而强行追求这种无懈可击的高标准就容易陷入古板学究、求全责备之中,并且容易引人反感。
既然一道正确的门槛无法跨越,那凭什么不把他踩扁呢?这就是网络喷子不约而同遵循的一种潜规则;也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因素之一。
另外,人们对站队往往是充满狂热激情的。对于那些拒绝站队、表现出超然冷静的人,且采用上帝视角来发表观点的人,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排斥感,网络喷子往往无差别地群起而攻之。
很多所谓的“理中客”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理性、客观、中立;这也是大众对于“理中客”反感的一个核心原因。
所以,要维持清洁的网络环境,就要提倡真正的理性、客观、中立;而不是以“理中客”的名义来夹带私货,实则是没有做到公平、公正的网络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