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日,公子彬自鹏城归于五溪,于寒舍小聚,故事佐酒,忆往事之美,叹今日之蹉。感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伤怀于内。余不胜酒力,醉于寓所。笠二日,念过往,有所思,故纪之。
(一)
庆历二年,自北南归,机缘巧合,聘于乡亭,业已三载。三载一瞬,心血俱洒,华发早生,山无一木。春秋寒暑,勤于王事,虽未建功于微末,但求无愧于卑薪。是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何为君?当世之时,君者,民也,吾辈所忠者,亿兆之生民,所畏者,亦亿兆之生民。吾辈之人,常曰神教圣人之语,躬身行禽兽之事。上惧朱门,下恐少年,欺生民,纳白水,公器为私。横渠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然簠簋不饬,下官不职者,不知凡几。
二年秋,孤身至仁怀。临行,季父嘱曰:仁怀远教化,民厉蛮,万事思而行之。吾惧之。
仁怀三载,乃纯良之所,首善之地。据湘黔二省之要,谱苗汉二族之歌。青山耸翠,碧水流波。长寿瑰谷,断长足于宝地,擎天一柱,引珠目于无暇。苗疆碉楼,拒蛮夷于流所,高山练兵,下王道于乡民。饱冬奉神,感天地之恩,九龙戏水,念屈子之义。是以沿革久历,民朴而慧。
初至,于新华治事二载,惟惟卑卑,恳恳勉勉,献心血于大地,惠民策之实风。廿五十户,识十之八九。为核桃事,行走荆棘百里,虽身心困乏 ,余乐之。又有老幼询事,凡有所知,必告之。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辈家中,皆有老幼,当应如此
后,流于俗事,万事皆休,无可言语一二。
(二)
公子彬,管仲之交,相识于学堂。年少同好,喜俗文,好嗜睡。每日窜于学堂书肆,三载间尽阅俗文百千。其曰“阅文首,知其筋,晓其骨。”
中学毕,因吾巧言,公子彬及吾共赴西北苦寒之地。北地苍凉,非亲至能有所感。初至民院,由五溪而至京城,后由京借道豫、晋、陕而入宁。至固原,天地变色,目之所及,无三尺之树,两丈之溪。俗人云“三月而沐”,是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亦始知何谓“千山鸟飞绝”。
公子彬敏而好学,学而致用。
墨翰学宫,究天地之理,后湖秋月,阅悲欢离合。吾四载空悠,嬉于电脑,溺于俗文,荒耽学业。文无一技傍身,武无二石之艺。磋蹉跎砣,一事无成。
(三)
五年春,祖父仙逝,享年八十,历经世间艰辛苦难,未曾得享一日清福。其好酒好肉,曾戏言顿食“三一”。年少清苦,徒有蛮力而无功,是以行饥讨事,食观音土,兄妹八人,成人不过五人。后神教挽大厦于既倒,扶社稷于将倾。神国既立,万物俱兴,祖父乃献蛮力劳作,以侍父母妻儿。故祖父言及神教,言必敬,心必恭。神教教化亿兆生民于微末,凝其志,释其力,化其兵。劳力者献其力,劳心者献其智,举国一体,万事始成。
祖父性温好施,晚年寡居乡邻,皆曰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亩所产,皆赠与乡邻。兀兀穷年,耕作不息。
思及祖父,秋刀冷落,悲楚丛生。未踏前侍奉终老,余恨难书。故事不常,生人犹记;记之爱之,爱之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