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蒲松龄于1640-1715年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20岁时候没能考上秀才,便放弃了举业而去经商。虽然经商让家庭一度富裕,但等到蒲松龄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
有个有趣的事情就是,蒲松龄出生前,他的父亲梦到了一个清廋的老者,把一帖膏药贴在自己胸膛上。于是,父亲给他起名蒲松龄,希望能够向南山的不老松一样长寿。
蒲松龄在19岁时候以府、县、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他满以为功名唾手可得,但是命运之神却和他开了一辈子的玩笑:三次一年的乡试,成了他一生都迈不过去的坎。直到72岁的时候,他才得到一个贡岁的功名。其实,最难的是连中三元是最难的,整个清朝都没有几个,就像现在咱们初中中考全县第一,高中考上全省第一,大学全国第一。
《聊斋志异》是一部凝聚了蒲松龄一生心酸与痛苦的‘孤愤之书’,全书共有近500个故事,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小部分是篇幅短小,具有素描和特写性质的笔记。内容多以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小时候看就是感觉特别感兴趣,里面的鬼怪很讨人喜欢。等到长大以后重新读蒲松龄小说,才明白那都是赤裸裸地说人性而已。
在一些作品中,蒲松龄激烈地批判了科举考试中不公正现象,揭露了官场的恶劣和考官的庸愦无能。这部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在全书中占了特殊的地位。说句实话,里面很多文章真是把那个时代骂得狗血淋头。很多人也会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来不就好了吗?隔壁绕这么大的圈子?大家不要忘记了,清朝最大的冤案,也就是最严重的犯罪,就是文字狱。如果直接写还会有小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