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生家庭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什么
知名心理学咨询师武志红在奇葩大会的演讲,再一次把“原生家庭”带入大众的视野,又一次展开了关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的讨论。
“原生家庭”是心理咨询领域的一个词语,近几年随着心理咨询通过自媒体的普及,使“吃瓜群众”得以“知道”这样一个概念,于是各种声音便出现了。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主要养育人(不一定是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个体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通常是亲生或养父母家庭。它是我们婴儿、童年时期最初的依赖,它是一个认识自己、感知世界的窗口。
它与新生家庭是一个相对概念,新生家庭是指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
心理学上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所以在心理咨询领域,一些心理上问题去回到原生家庭寻求根源,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一个心理学领域的词语,当它变得“普及”的时候,由于专业的限制,必定有各种“误解”、“滥用”,在互联网时代,便会有各种声音。关于原生家庭大概有这么四个论调:
1)原生家庭带来了很多伤害,导致出现某种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缺陷,对自己不满意。有时候伤害是巨大的,终其一生可能都无法摆脱
2)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果把对自己的失败都归结于原生家庭,那就是无能的表现,成年人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3)原生家庭是口锅,什么都可以往里搁
4)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其实你已经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了。
不管“普及”是“好事”还是“坏事”,它都是正在发生的客观存在,不会消失不见,那就一直会有人去讨论它。
不管你是属于那一派,我都希望你看完本文后,可以正确认识和理解原生家庭,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少一些偏激的语言,多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原生家庭”的理念,比如“子不教、父之过”,当遇见一个心理不太健康的孩子时,通常我们可以从他的父母那里找到原因。
但是我们没有分析过它,正面它,摆脱它,又有自古的“孝道”这座大山摆在面前,让我们不会提及原生家庭的过错,更多的是“相信宿命”般的妥协。
所以当“原生家庭”得以被讨论的时候,我认为是一种进步,当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存在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它。
从人格类型理论的角度,父母正确理解、对待孩子的人格类型,会极大的帮助孩子人格的发展,他得以使用自己擅长的倾向,而表现得自信。
02 原生家庭的伤害是确实客观存在的
不容否认的是,原生家庭被提出的时候,很多人深有同感。
下面是武志红最近的一条转发微博。
武志红的《家是如何伤人的》里面有很多案例,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
我也想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我小时候特别内向,敏感,心里有好多想法,而不知如何表达、不敢表达,渴望得到宠爱而不得。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出生的女孩,在“重男轻女”的环境里,很难得到宠爱。
母亲也是一再唠叨暗示“我出生的时候,不受欢迎,她自己受了很多苦,希望我为她争气”,一开始我就感受到她满满的“怨气”,但是她只希望我好好学习,为她争气,却从来不关心我心里在想什么,只要学习成绩好,她任劳任怨提供物质条件,其它就顾及不到了。
她不喜欢我的内向,也不理解我为什么不爱说话,事实上,她觉得这也没问题,或者她根本不关心。
我一直觉得我在为了她的“期望”而活着,其实这也是她的教育理念“父母都是对的,小孩能懂什么啊”。
直到我上大学,第一次感觉没有这种“被期望”的压力,才慢慢意识到为自己考虑,慢慢寻找“自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谈论原生家庭的伤害,是指“心理上的伤害”,一种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鼓励所带来的自卑、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等不良心理,给成长的道路上、组件新生家庭的过程中带来更多的阻碍和困惑。
当然,伤害也有程度之分,严重的可能真的会要了一个人的命,或者一生都无法摆脱,轻微的伤害可以通过离开父母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探索得到治愈。
03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原生家庭的伤害,但是你有必要理解它的存在
有“不好的”原生家庭,就有“好的”原生家庭。其实我们可以观察那些拥有良好原生家庭环境的人,他们自信、不纠结,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也较容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绩,或者有很强的幸福感。
他们活在正确的“爱”里,这里的正确的爱可能是:
1)父母也有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所以会“传承家风”,所以说“家教”很重要。或者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有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
2)一些父母可能不懂心理教育,但是会懂得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会鼓励、适当夸奖、不无限溺爱孩子,给孩子自主的空间”等。
3)孩子的性格正好跟父母的一方或者双方相似,就会容易得到理解,或者说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好适合孩子的性格。比如情感型偏好的孩子需要认同、鼓励,思考型偏好的孩子需要讲道理、分析事实等。
所以一些人没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就会对“原生家庭”这个词无感或者反感,也很难理解那些经历伤害的孩子的心理。
这不是谁的错,但是还是想呼吁一句:请理解你身边受过心理伤害的人,即使不能理解,做到不嘲讽、不反感也好。
04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
1)去看心理医生
当你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有条件请你去看心理医生,来剖析这个问题是不是原生家庭带来的。
现在有些人懂得了一些心理咨询知识之后就认为自己可以“自愈”了,其实不一定,就像很多人去业余学习养生知识,就认为生病了不用去看医生,自己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这一点我是坚决反对的,首先术业有专攻,如果你只是业余去了解,甚至都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懂得一点皮毛,就认为可以干“专业”的事,那害的是你自己。
医生生病了也要去看医生的,心理咨询师有问题也会去找另一个心理咨询师,当一个人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被看见、被接纳、被剖析”是需要专业人士协助的。
2)如果没有条件或者不想去看心理医生怎么办?
在中国,看心理医生还没有那么普及,而且大多数认为收费较贵,也不一定有效,或者只是觉得心理上有些问题,还没有到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这些都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
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虽然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举足轻重,当你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时候,可以试着自救,这个过程可能会走弯路,但是也是一种成长。
首先从距离上远离原生家庭,去结交朋友,勇敢的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要一味的去想“伤害”这件事,你的目标是“重新找回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重塑自我”
,而不是“发现伤害”。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哪些是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哪些是自身的原因。但是这不重要,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再去超越它。
5面对伤害,我们如何面对父母
有些人反对原生家庭伤害的原因是“父母把你养大不容易,你还来怪罪他们,就是不孝”。
也有很多意识到自己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孩子会怪罪自己的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一句“对不起”,但是往往是得不到的,因为如果他们大多是不会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他们还委屈满满呢,所以又一次给双方造成了伤害。
关于这一点,武志红在一次采访中回应说:“我从来没有说要去怪罪原生家庭,探讨这个问题是“归因不归罪”。”
其实这也是非专业人士对“原生家庭问题”的误解或者评自己听到的一点言论做出的妄断。
05那如何面对给我们带来心理伤害的父母呢?
首先,时代造就了两代人的不同心理需求,上一辈人无法理解、认同下一辈人,这也是时代造成的,父母并无意想要伤害你。
在中国,从80后开始,面对“追逐自我,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上一辈人确实存在很多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所以面对父母,他们依然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启,我们该为我们的人生的负责,而他们也已经经历沧桑坎坷,就不要再去骚扰他们的晚年了,他们也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
我建议,如果你需要经过讨论来治愈,你可以试着与他们讨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伤害,如果感觉他们无法理解,就停止吧,不要祈求那一句“对不起”,我更建议你不和他们讨论这些。而通过别的途径去治愈。因为真的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一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我只是感觉被束缚。
当我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我曾试图去沟通,但是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我停止了这样的沟通,从人格类型理论角度来说,我和母亲属于完全相反的人格类型(她是ISTJ,我是INFP),我理解她为什么不理解我。
从她自身来讲,她关注当下,勤劳、细心,不服输。她追求的就是“比别人过得好”,以及全身心的照顾家庭,但是对于我的内向、敏感、关注未来的恐惧,作为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村妇女是无法理解的。
她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她的家庭奉献着,她在自己的人生里感到满足。我没有权利去打扰她。
懂得这一点后,再去谈“孝”,就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