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阅读原文 如何获得帮助
来自《细节》P194-195
在一组实验中,受试者的任务是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填写一份调查表。执行任务之前,他们需要对陌生人答应这个请求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具体点儿说,就是估计一下自己总共要询问多少个人,才能遇到外愿意配合的陌生人。受试者们的平均估算是20个,但实际上,大家平均只问了10个人就完成了任务。也就是说,受试者低估了一半。
弗林和博恩斯把请求的内容更换了多次,比如请陌生人送自己走到附近的健身房,或是借手机打个简短的电话。实验的结果都是相似的。在另一项格外有趣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中了一组准备为慈善筹款的受试者,筹款活动开始之前,弗林和博恩斯请受试者估计一下多少人愿意掏钱。再一次,大家的估算差不多低了一半。事实上,仙们对捐款数目的估算也低了大概25%。
为了解释人们为何会如此轻易地低估他人愿意帮忙,研究人员收集了额外的数据。简言之,他们发现,提出帮助请求的人会把着眼点放在对方同意帮忙后所花的成本上(时间、精力、金钱),同时却较少考虑对方要是拒绝提供帮助的话、会产生哪些社会成本(比越滟、磨不开面子、隐隐的内疚感)。
这里面的启示很明确。当你纠结着要不要开口求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很可能低估了对方愿意帮忙的程度。这样一来,你的工作效率或目标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向他人求助,会欠人情债,所以要越少越好么?
研究发现,人际间实际互助的难度比直觉认识要低,只要去行动,实际获得帮助通常会大于预估。
这主要来自于对『求助』这个概念的误解。
李笑来在『遇到贵人的12条原则』中,有一条是:不以求助为耻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事实上,求助不是乞讨,而是一种隐蔽的、意义巨大的交易,
站在帮助者角度,很多时候,『被需要』也是一种辛福。真正的贵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并且很愿意给予对方这一点『举手之劳』。此外,这也是一种人际价值的储备,其实是每个人的本能。
站在自身角度,求助能帮助自我边界的建立,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独立的体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首先,注意分寸,求助不是占便宜,不能突破对方的底线。比如借钱就是种非常不好的求助。
其次,自我展示,把求助看成是一次自我价值的展示。在求助前认真仔细的思考,并且展示出来。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昨天分舵搞了一整天的拆书活动,将近10个人过级。
Da鹏是组织者+观察家,从早忙到晚,自己的拆书也没能有时间好好准备。
活动完全是公益性质,组织过程也不容易,结束的时候我和他聊为什么要办。
Da鹏是说趁有时间,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有点被打动,突然意识到拆书活动不就是个很良性的求助和帮助的过程。
新人会员通过展示自己,获取各方面的提升。而观察家、组织者还有参加的其他会员则都是成长的助力。
最重要的是这种互助氛围的形成。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我现在是新人会员,也想为这种互助氛围出把力。
我计划在接下来2个月,完成二级剩下几个级别的晋级,投身到帮助者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