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做美梦的她
一出生,她就被刻上了农民的烙印。
那时候,她们乡没有幼儿园,所以她有一个幼儿园的梦,只能永远停留在梦里,未能实现。
她还有一个梦,至今都没实现——校服梦。多年以后,只能穿学校统一服装凑合着,勉强算圆了读书时代的“校服梦”吧!
小学、初中九年,在乡村就读,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也极少出过小县城玩,好像记得学前班、三年级、初一去过三次,更别说去除了本县城以外的其他地方玩了……
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当时,于她,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远方。
2006年-2009年这三年,有幸在县城读高中。记得,当时QQ很流行,奶茶更是成为同学随手就拿的饮品。
身边不少同学,一到周末就会到网吧上网,甚至通宵……
而她的QQ,现在还在用,记得是当时在电脑课上,班上一个男同学帮她申请的。在《致我们青春的小美好》中,一帮人在网吧玩QQ,吴柏松问陈小希:这就是QQ啊?陈小希说马上帮吴柏松补一个童年。
多年后,毕业聚餐,经过网吧,大学班长问她:“橘子,你估计从来没进过网吧吧?”网吧里面的气氛,让她觉得不舒服……
她的高中生活,没有手机,没有去网吧玩QQ的经历,没有去溜冰……
有些事情,现在看来,或许并不美好,却代表了那段青春的时光……
而她的第一杯奶茶,是在高中毕业后,去学校填高考志愿时买的。现在想想,这也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穷人家的孩子,总是会在物质体验上暂时落后于别人。
记得本科毕业那年,村里的人,对她母亲说:“没想到,你家会出一只大虫。”母亲说,大虫用在我身上特指大学生。
是啊,谁说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梦想,谁说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出息?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只要踮起脚尖,便可靠近阳光……
09年高考结束,她没有如愿以偿考上理想的大学。哭过、挣扎过后,她决定去读大专。
此时一颗小种子便在她心中,坚定地埋下,这颗小种子顺利地生根发芽。专升本,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目标,在她上大专前,就已经成为了她的动力。
当然,这是主要任务,而不是唯一的任务。
(二)优于过去的她
09年到12年,她的大专生活,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充实。
虽然,她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是父母给她的关爱却丝毫不减,甚至疼爱有加。两次上大学,都是他父亲送她去上学。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去到宿舍门口,把她叫出来。接着,父亲把手伸到微微隆起的口袋,然后掏出一小包东西,放到她的手上,用有点沧桑的语气对她说:“这里除去昨天交学费的钱,还剩下1500元,不够用,你再出声,我们来想办法!”
说完,父亲就向微暗的走廊的另一端走去,看着父亲落寞、憔悴、瘦小的背影;手上拿着沉甸甸的、用塑料袋包着完好无损1500元。她百感交集,泪水在眼眶打滚,最终她没让泪水夺眶而出、滑落她的脸庞……
这是大学的第一天,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给她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而且这一课一直影响着她,直到今天,甚至永远……
一个新的环境,真的能改变一个人,至少,对于她,是一个转折点。输在了起跑线,却赢在了转折点。
当然,这个转折点不是指她超过多少人,有多厉害。而是指,她敢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做到优于过去的自己。
她以前中学六年,基本属于那种被遗忘的学生,成绩中等,纪律较好,不参加活动……
她明白,如果不行动,问题始终在那里。生活从来不会因为顾怜自影、不会因为抱怨而有丝毫的起色。至少,她可以,通过行动来使她的大学生活更丰富。最终,事实证明,她非常珍惜和享受大专三年的校园生活。至今,想起那段时光,还是想再经历一次,单纯而美好……
大学之后,她加入文学社,她一直有个作家梦,希望用文字编写自己的梦想。尽管到今天,她的文采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她参加班级的篮球比赛,偶然被中学的同学得知这个消息。他们打死也不相信,她会打篮球,个子小小的,中学六年没见碰过篮球,竟然会打球赛。其实,她是小学会打篮球,虽然中学阶段没再打过,但好像小学学会之后,一直没忘。
她做班干,首要目的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
她,种了一棵树在漓江边,在下着毛毛细雨的植树节,当时漓江烟雨朦胧……
她去敬老院,至今记得有个老爷爷说:“小姑娘,以后如果你需要,你就联系我,我叫我儿子帮你找工作……”当时心很暖,只见过两次面的老人,他却把她当做孙女看待。不知道老爷爷现在怎么样了,因为您的一句话,她就会开心好久好久。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勤工俭学,做过扫地、刷厕所、管理多媒体、发传单、做家教、幼儿园实习等。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实习那会,白天在市里的一所初中实习,下午放学已经六点左右了。而家教是七点到晚上九点,不管是骑自行车还是坐公共汽车,从实习学校到做家教的地方都需要四十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她没有时间吃饭。每天晚上,只好买两个包子在路上吃,不过她本来也喜欢吃包子,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辛苦心不苦。至今,她还是很喜欢吃包子,味道特别香。
家教结束后,回学校的路程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钟。但,于她而言,就好像过了几个世纪……
夜,很静;风,很大;她,很冷。寒风刺骨,像刀锋般直刺她的胸口;冷风划过脸颊,如刀割一般。此时的路灯,是微弱的,不,应该是黑暗的。
她只好拼命地蹬着自行车,好像后面有狼狗追着跑,耳边只听到呼呼风声。此时,她的心紧张得扑通扑通地跳,好像就要从喉咙蹦出来似的。同时,她内心是纠结的,一边想赶紧回到学校,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学校;一边嘀咕着,为什么偌大的学校,而且旁边还有中学,连个路灯都不修……
每天晚上,经过那段路,她就开始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直到,远远地看到学校温馨的灯光,就好像是父母为晚归的孩子留的一盏灯,心里的那颗石头终于落下了。不知不觉,虽然夜寒风大,但后背已湿了一大片。
除了兼职,她还努力学习,不止可以学习知识,还能拿到各种奖学金。大专三年,除了第一年,最后两年通过拿奖学金、做兼职和办助学贷款,基本能够解决生活费和学费,减轻家里的负担。
图书馆,那会,是她最喜欢的地方,没有之一。倒不是说可以学到好多知识,她纯粹是喜欢那里的氛围,每天都会去报到,哪怕去坐坐,静静地发呆,这种感觉,也是极好的。哪怕周末兼职,她也会花时间去看书。虽然,有些路,终归要一个人走,但在前往图书馆的这条路上,她并不孤独。从宿舍到图书馆的那段路,一路繁花相送,一路星光相伴,一路微风相随……
以前的她,除了教材书,依稀记得上学前的连环画,高中时去图书馆借过的书,以及唯一买过的课外书《思维与智慧》,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书,尤其是课外书。她当时就做了一个梦,以后的家,昏黄的灯光照着温暖的扉页,阳光透过的落地窗前,有个读书的地方,它名叫书房。
她,看书比较局限,很少看长篇小说,喜欢看一些《读者》、《青年文摘》和《羊城晚报》等,这些每天必看。看书方面不够系统,但是,她喜欢图书馆静谧的氛围,尤其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闻着书香味,一边听着窗外百虫的鸣叫,像一首清脆悦耳的歌曲。现在,只要想起来,她还是能够清晰地回忆,图书馆桌椅的光滑质地,哪一类书籍放在哪里,图书馆老师慈祥有爱的面孔,最主要的是图书馆的氛围以及它给她的感觉,让她觉得很温馨和心安。
这或许就像Scalers在《刻意学习》中说的“要触发学到知识的感觉”……
除了喜欢图书馆的感觉,她还喜欢和老师聊天的感觉。以前,她属于被遗忘的那类学生,基本不主动参与活动,不主动和老师沟通。大学之后,好像才是她的启蒙阶段。她喜欢和老师们聊天,课间休息时,她总能想到一两个问题请教老师。哪怕和老师们闲聊,也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而且,老师们都非常友善,只要她走近,不用刻意找话题,老师们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她闲聊起来。
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让她又爱又恨的,莫过于普通话了。她的家乡,她读书时,有一部分老师上课,用的是家乡土话或者土白话。加上环境的影响,她会写拼音,遇到拼音题,她也能做对,却不能够准确地读出来。特别是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在她的印象中,这些东西压根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拼音,它们都是一样的。
然而,它们并不像她想的一样,而是不一样的。所有在拼音的世界里放的水,最后都会流到脑子里,变成她的泪。
大学时,她是她们宿舍普通话说得最差的一个。她只好苦练,每天晚上睡觉前,肯定会练一两篇,舍友帮她纠正。那时,舍友肯定被她摧残得体无完肤,耳朵每天都被虐。难中最难的是后鼻音,舌头不懂如何伸缩。她的普通话老师,给她的建议是,用筷子夹住舌头……最终,她没有采用老师的建议,而照着镜子练……
经过三次的过三关斩六将,终于,在第三次的普通话尝试中,她拿到了二甲证书。她的舍友,很不可思议地问她:“橘子,你普通话过啦,怎么这么容易,我们还没过……”她笑呵呵地回道:“运气好,运气好。”
其实,她心里知道,哪里是运气好,每天练到舌头抽筋,对着镜子练到想吐。不如别人聪明的她,先天环境不如别人的她,只好比别人多努力几分。现在回想,她还是觉得很悲壮,同时也有点自豪,那段为了练好国语的经历。
三年后,她终于如愿以偿,以系里综合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拿到本科通知书。
即使在大专时,她通过笨拙的努力,已经拿到了自考本科文凭。但权衡再三,她还是决定升本,毕竟自学和在学校学习有很大的区别。考了自考本科证,未必能学到系统的知识。
(三)不忘初心的她
进入本科学校后,由于是在旧校区,环境不如大专的学校。有过不满,但,想到是来学习的,她很快调整好情绪。
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考研,虽然后来这梦最终没有实现,但却是她本科学习的一段难忘时光。
在本科学校的她,似乎和大专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一如既往地参加活动、做兼职促销、学习……不同的是,环境变了,老师和同学也变了,唯一不变的还是她自己的初心。
本科学校更注重理论学习,而大专学校则注重技能训练……
(四)成为乡村教师的她
14年,本科毕业,辗转反侧,她还是回到了原点。她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在隔壁镇的一个中学。
如今,已有四年农村教学生活的她,回首往事,她庆幸动笔写下这一篇文字,以此回味冥想那段名叫青春的时光。
她工作四年,呆在毕业班两年。安排工作前,她们这届新人,每个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然后,她幸运地被安排去当班主任。
刚开始两个月,她不知道怎么过来的,上两个班的课程,处理班级事务,没有头绪,每天忙得像个陀螺。由于办公室都是同一届的新人,大家没有经验,只好摸爬打滚。
当时,她明白,社会不比读书,没有人义务教你怎么做。
17年,她的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而且还是以学校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毕业……
17年10月5日,10名学生意气风发地来找她玩,她见到了接近三个月不见的学生。10个学生,全是清一色的男生,那是一帮经常说要保护我的可爱的小男生……
18年春节,16个学生春风得意地来找她聊天,和女生们手挽着手走路,让男生们去羡慕嫉妒恨……
18年7月6日,25个学生风风火火地来找她,她的宿舍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人。他们自觉站地在走廊上,看着远处的风景,殊不知,他们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我眼中美好而温暖的风景……
17年秋季期,由于学校的安排,她继续接九年级。现在,学生已毕业,恍惚间,上一届学生昨天刚毕业,这一届学生紧接着毕业……
(五)喜欢瞎折腾的她
她有意识地给自己充电,基本每个月买一两本书,好像要把以前没买的书,现在补回来……
她喜欢大冰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冰叔的预售书一出来,她第一时间下订单。
受她的影响,她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生也有好几个冰粉。
她喜欢和学生分享,她看过的书,或者拿到班上,让学生轮流看,如《目送》、《追风筝的人》、《摆渡人》等。类似《于丹论论语》,以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分享。
学生也会偷偷地买她分享过的书籍,过后他们会说:“老师,你知道吗?只要你跟我们分享过的书,我们班的同学基本都买了。”以后,她想,她和他们的话题就更多了,虽然他们已经初三了。果不其然,毕业后,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找她推荐书目。
她喜欢玩,认为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家人不理解,她还信誓旦旦地跟家人说过:趁现在没结婚,一定要出去玩,要不然以后没有这么多机会。现在,后来家人不知道是理解了,还是觉得管不了她了,每次出去报备,都会说:“玩得开心点,注意安全。”到别人待腻的地方,走走停停看看,感受别人的生活方式。
她喜欢看海,喜欢光着脚丫踩在细软的沙子上,与沙滩零距离接触,然后迎着海风奔跑,做个风一样的女子。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蓝……
18年春节,她穿着羽绒服玩水,别是一番滋味……
回学校后,再次与学生分享她的游玩生活。
她喜欢爬山,17年暑假穿着裙子和人字拖,成功爬上了武当山金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之感……
上个月,父亲节,第一次,她和姐姐们商量,决定送一束花给父亲。父亲节俭了一辈子,在这个特殊的属于他的日子里,应该有个仪式感,以此表达子女对他的情感。炎炎夏日,她护花的途中,一直担心父亲不喜欢这个特殊的礼物,他会觉得浪费……
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并让母亲把花送给刚刚午休起床的父亲。看到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脸上露出惊喜笑容之时,瞬间觉得,这是父亲最帅的、母亲最美的时候。
这是父亲第一次收到花,也是她第一次买花送给父亲。其实,在父亲节到来的几天前,她就臆想着,父亲收到花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呢?他会不会喜欢?好像,这束花不是送给父亲的,而是送给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错,父亲,就是那个人。想到这,她嘴角扬起了弧度。
她笑了,她希望把笑容传递给父亲,让他感受到幸福的喜悦!
(六)意识到发展的她
发展和学习是永恒的刚需,她迷茫、犹豫,日复一日的生活,无法改变,却不甘心。
以前买书、看书没有定性的她,一般只买畅销书,不管自己是否需要。直到,她经过朋友的介绍,17年接触到《刻意学习》这本书,触发了学习情绪的感觉。但,只是触发,没有持续行动,甚至没有行动。18年五月底,在陷入挣扎、迷茫的负循环过程中,再次拿起《刻意学习》这本书,并且每天坚持在读书群打卡,不管多晚。虽然每天只看两三页,却是她持续打卡、每周写两篇到五篇文字的源动力。
除此之外,她还有意识地去翻看与教学方面部分书籍。在网上学习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博客,并且认认真真做笔记。我也希望像她一样,怎么活,怎么写;怎么写,怎么活。
她意识到,唯有行动,才是治疗拖延、恐惧的良药。
一个农村女教师,她只想深深浅浅地做个教书的常人;
她只想深深浅浅地做个看海的过客;
她只想深深浅浅地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这篇文字,缘由是一场雨,一场假雨。她午休睡醒,依稀听到外面风吹树叶的声音,以及微弱打雷的声音,以为外面此时倾盆大雨。她便躲在房间胡乱写一通,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可以回味一下以前的时光……
写到一半,打开房门,走到外面,原来是一场假雨,没有下雨,只是天气有点蒙蒙黑。然而,此时,她心情却是明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