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61)

图片发自简书App

钱德洪录【24】

【原文】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①,周公系《爻》②,孔子赞《易》③,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注释]

①《彖》:指《彖辞》。《易传》中说明卦名、卦义和卦辞的文辞。

② 《爻》:指《爻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文辞。

③《易》:指《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儒家学者对《周易》所做的各种解释。相对《经》而言,故称《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亦称《十翼》。

[译文]

有人问:“良知只有一个。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孔夫子作《周易》,是否各自看到的理不同?”

先生说:“圣人怎会呆板地死守旧模式呢?只要根本点是从良知出发,说法有所不同又能妨碍什么呢?这就像一园子青竹,只要枝节相差不多,也就是大同了。但如果要是拘泥于每株竹子的每一枝节高低大小都相等,就不能体现造化的妙手了。要做的只是去认真培养良知,只要良知是同样的,有点差异也无关紧要。你们若不肯用功,就像竹子连笋都没有发出来,又到什么地方去谈论竹子的枝节呢?”

[解读]

住在海边的人,看见太阳从海上升起;住在山里的人,看见太阳从山背后升起。其实,太阳只是一个,如果把太阳分作海里的太阳和山里的太阳,显然只能说是偏见。“良知”只有一个,圣人的经典中说来说去,都在阐扬天理,对圣典研习不深,对良知体察不明的人,往往在字里行间迷了路径。

在王阳明看来,历史上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虽产生于不同之时代,各自立言,但都是发明良知、发明斯道,亦都是由良知所发明,各自立说,亦不为害。

这里,王阳明的深刻之处,在于竭力反对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他认为,道德法则虽然有普遍性,但同时也要有具体性,因此不能“拘定枝枝节节”。

他以“道”为“天下之公道”、“学”为“天下之公学”,“非朱子可得而私”、“非孔子可得而私”,“圣人何能拘得死格”!人们只要一切依据“良知”,便无须盲从孔圣孟贤、程朱大儒宗师或儒家经典的权威。从这种观点出发,阳明先生不仅鼓励其弟子在“良知同”的原则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尽力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妨有异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萃》:大地选萃 ·《周易》中的《女娲造人》 2017-03-06 05:13阅读:587 《萃》:大地选萃 ·《周...
    兑易说事阅读 4,479评论 1 3
  • 吃一堑,长一德。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
    华杉2009阅读 1,378评论 2 7
  • 2017-05-23 华杉 吃一堑,长一德。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先生曰:“知、行二字...
    郁萍阅读 3,174评论 0 1
  • 文:容纳(聋哑瞎) 2017115 心路,是我要说的一个词!大概大家都是第一次听说。世界上有好多路。公路,铁...
    容纳阅读 207评论 0 0
  • 一大早,我看了篇ip大咖阿何大神的文章。这碗鸡血,让我内心涌起千层波涛,读了几天大咖成长记,自己觉得深得其中...
    莫雨竹morning阅读 347评论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