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小小的词,可以瞬间击倒自认为强大的我们,那就是意外。
电视剧《外科风云》里面有一段剧情:一位年轻医生小陈,本来应该去医疗支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去,他的科室主任60多岁的钟老师就顶替了他的名额去了一线抢险。
结果就在抢险工作顺利完成,回医院的途中,路上发生再次发生了泥石流,整车的人都受伤,钟老在副驾驶,伤势最重,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了。
小陈从此一蹶不振,痛苦不堪,终日在自责中度过。
很多人尝试开导他,甚至钟老师的妻子——他的师母都开导他,让他打起精神。其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那是意外。但并没有什么用……
意外,就可以使小陈脱离深深的自责吗?
我想在他心目中可能无数次的想,如果当初去的是他,这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他有好几次机会可以不让钟老代替他,但他刚好都没有那么做……如果当初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改变,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吧……
比意外更痛苦的,是我们本来有很多次可以改变结局的机会,可是我们恰好都没有做……
当然剧情需要小陈最后还是被一巴掌打醒了,又恢复了正常生活。但是在更普通的生命中,更多的人还继续陷在对意外的自责中……
【2】
电影《亲爱的》由真人真事改编,故事梗概我在这里就不说了,没有看过的可以去补看一下这部豆瓣评分8.8的电影。
我在今天想说的是电影所展示的,孩子被拐卖家庭的生存现状。
电影主角,孩子的妈妈鲁晓娟,自责自己模糊中看到孩子追着她的车跑为什么没停下来看一看,孩子的爸爸,田小军自责自己为什么让孩子一个人出去玩。
里面还有一个人物,是个富商,就在高档小区的超市里,结个账的功夫,孩子就被抱走了。他自责自己为什么没能一直拉着孩子的手,为什么要带孩子去超市……
结果,孩子被人贩子拐走了,意外发生了。
这些丢失孩子的父母,组成了寻亲互助会,在失去孩子的巨大痛苦中,相互扶持,一同寻找孩子。他们有一个信念:坚决不再要孩子,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对失去的那个孩子的背叛。
常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觉得他们都疯了。
再多的安慰,在他们面前,都那么的苍白无力。唯有在经历同样痛苦的同伴面前,他们痛哭流泪,释放出自己深深的自责。
他们不肯背叛丢失的孩子,也不肯原谅自己。
当一个人不愿意原谅自己的时候,就算全世界都原谅她/他,也没用。
【3】
就在前几天,台湾作家林奕含自杀了。我不想在这里提及那个特别赫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词,它太明显了,如果还看不到的话那就是自我欺骗。
我看了她整段采访,在对艺术和人性的质疑中,她的信仰坍塌了。她深深的叩问:难道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所以她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还有另外一层。
她说在小说中还有第二个套子。作为作者,小说中的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她一生。她说自己的写作是带有屈辱感的书写,是不雅的,她说有一点看不起自己。
她在叩问:“我这种变态的、写作的、艺术的欲望是什么?”
她说:“当你阅读时感受到了痛苦,那都是真实的。当你阅读时感受到了美,那也都是真实的。”
那种在人性的恶之上,体会到的美,是扭曲的,是真实的,是痛且快的。
这就是她所谓变态的、艺术的欲望。就是呈现一个扭曲的的人性。
竟然到最后,她也掉进了胡兰成的变态、且精美的思想体系。
我想,她大概没办法原谅自己,在寻找真善美的路上,也跌进了人性不过如此的套子。虽然,那也许并不是她的错。
小说写完了,她的欲望也结束了……
【4】
人生要经历的坎很多,但唯独自己这道坎最难渡过。
谁能安慰在苦难中的人们?
没有经历过的人,终究不知道当事人的感受。如何放过自己,是为自己开脱吗?我们可以劝一些人向前看,但穷尽逻辑和道理,我们没法打动一个不放过自己的人,就此放手。
唯有经历过了,趟过了那条河,才能告诉现在正在那条河中的人,河水很凉,但是我走过来了,也许你也可以。
这也就是我们经历苦难的原因吧,成为别人的安慰,也在自己困苦的时候,获得从别人而来的一丝曙光。
珍惜别人的苦难,也在自己的苦难中看到一丝价值。
因为,唯有苦难,能够安慰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