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用了两个下午读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本来这种国外的当下小说不是我的好,可奈不住隔三差五的总能在各个地方看到,又长期被各个榜单推荐,经久不衰。于是好了奇,趁着雨天无事,看完了这本20万字的小说。
这本书说是小说,又不算小说,严格算来,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录。塔拉86年出生,美国人,按我们的地理概念来说,是彻底的乡下的住在大山深处的山里人。家里是虔诚的摩门教徒,虔诚到什么地步呢?全家生病不去医院,靠自己在家涂草药、抹精油治疗;孩子在家出生,不上户口,不上学,在家教育就是自已在家看《圣经》;不相信政府,也就是不读书不看报,父亲一言堂,可是父亲也没上过学,见识可想而知;因此,他们才会井底之蛙一般的屯粮、囤汽油、囤兵器,以为会有所谓的战争来临,以为政府会对他们断水断粮,而他们却聪明地为此年复一年地准备。
全家的收入基本是靠父亲捣鼓废料为生,这个废料并不是小打小闹的捡个垃圾,而是真刀真枪地拆除汽车这种大家伙。由于条件有限,大多是徒手或是借助原始的工具。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伤在所难免,而受的的伤要么是从半空掉到叉车里被划伤,要么是火星点燃了裤子上浸湿的汽油被烧伤,要么是固执地非要半夜酒后赶路因为撞车而造成的严重撞伤,这些伤发生在父亲、母亲,甚至是年幼的孩子身上,而这些看着即便送医院也是要手术住院的严重程度,他们居然在家靠着草药、精油就自行治愈了。要不是作者现在被各大媒体采访、名人推荐,作不得假,我会以为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来自她疯狂的想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后来还正常地上了学,步入社会,得有多强大的意志。
不只如此,她的父亲,哥哥都有双相情感障碍,相当于精神上的偏执和极强的控制欲。尤其是她哥,但凡有一点不听从他的指令,他都把人往死里折磨,不管是他的妹妹,还是爱人,而且母亲还装作不知。看着作者书里的描述,越发觉得她的生命力的强大。
好在,塔拉后来意识觉醒,也亏得她之前的几个哥哥率先走出了大山,去上了大学。她受了启发,有了勇气,并抗争到了这个机会,靠着努力和拼搏,先后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也走进了剑桥、哈佛这样的知名学府。
遗憾的是,在她清醒地发现了家庭的问题,并希望父母能够面对并解决时,她被当成了家庭的叛徒并受到了威胁。现在,留在山里并依附于父母的兄弟姐妹均与她断绝了往来,只有走出大山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两个哥哥认同她的观点,跟她保持联系,家里分成了两种力量。在她看来,这正是教育对他们产生的改变,而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她至今无法越过的鸿沟。
看完全书,感觉作者所描述的生长经历不可思议。作者出生于1986年,基本与我属于同代人。可是想想我的生长环境,再看看她所描写的,简直无法想像,而且那还是美国。在那个年代,美国可是我们交口称赞的发达国家,美国人民的生活是要比我们优越许多的。居然还有这种不看病,不上学,自以为是的闭塞家庭存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童年环境,才会让所有人震惊。而作者在这种环境中走出来,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事情,才会更能激励人心,彰显生命力的强大,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在美国现在社会低迷的情绪下,需要这种正能量的积极影响。
从生长环境来看,塔拉是不幸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得她的童年充满了阴影。但这种不幸,也刺激了她走出大山的强烈愿望,并最终走了出去。这种家庭的特别,相信也是她的教授愿意给她机会进入剑桥、哈佛的原因,更是当她讲出自已的故事之后,引发社会轰动的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有她自已的努力及奋斗。她是聪明的,也是勇敢的,她的成功与自已的坚持、思考、抗争分不开,否则,家里兄弟姐妹许多,怎么只有她走到了这一步呢。
她的故事莫名地就让我想起了N年前也是火爆一时的一个女孩的故事,她也是成长于原始、落后的家庭,固有的习俗听起来也是那么的匪夷所思,也是凭借自已的勇敢和坚持,走出了大山。只是国情不同,她所在的环境并不能像塔拉一样,相对简单地,即便从没上过学也可以申请进入大学。这个姑娘只能靠自已的双脚走出来,这个姑娘叫杨二车娜姆。虽然方式不同,代表的意义不同。可是,在我看来,她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逆天改命的勇气以及独有的智慧和坚持。
顺其自然的安于现状,可以图得一时的安逸;长期以往的固步自封,只会让自已越来越萎缩。就像塔拉那些仍然住在山里的姐妹们,在精神上、身体上受着兄长的打击,疼痛的折磨,却又无可奈何的年复一年的重复,并且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这种生存,可怜又可悲。
事在人为。想要更好地生活,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