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的电视版视频脱口秀节目已更到第三期,当第一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开播时,就在得到APP读了文字版,当时读完的第一感觉是,这果然是罗辑思维的产品,理论依据、知识框架很自洽、很自圆其说,观点直接且正确到不容你思考犹豫,必须立刻完全接受,但可能是我自己的认知问题,还是固执地相信一切大判断、一切绝对的观点都是片面且狂妄的,都是可以被怀疑的,然而除此之外,我仍然拿不出更多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怀(狂)疑(妄),所以只是假装清高地鄙视了一下罗振宇那副奸商嘴脸,直到今天晚上看了一会视频节目,我想,我也终于可以“自洽”一次了…
自己一直对罗辑思维有一种矛盾而暧昧的态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罗辑思维是当下知识付费领域的佼佼者,其产品质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友商,令一方面又完全抗拒做得到的“忠实用户”(既然逻辑思维,坚持用户这个词,我也就避免使用粉丝了),买了好几个专栏,更完的没更完的早已半途辍学,反倒是喜马拉雅上几个免费音频节目一期不落。
好了,话题拉回来说脱口秀,第一期题目就是“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打死我也不相信这是随便选的题,而且,其实“婚姻”并不是一个能用知识、逻辑等具象化讨论的话题,人从本质上来讲是脆弱的,关于这个观点可以从进化心理学、意识潜意识等很多很多方面去找理论支撑,大话题,不展开讲。我只说一句,正因为如此,所以,人必须生活在情感关系里,换句话说,人必须要有爱的滋养,就好像鱼离不开水,顺便再提一句,西方成功学“秘密”(The secret)的核心也是“爱”,这就好像老郭相声里说的,当一个民科跟科学家讲,发射火箭得烧煤,最好是精煤时,但凡这个科学家用正眼看了一眼,都算输了。所以,婚姻只是为了让人生活在一段情感关系里,而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就有的,而知识是产生于人类社会,逻辑是脱胎于语言,顺便再说一句,逻辑,这个词是外来词,产生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里面是没有逻辑的,所以是不是能用逻辑去套一切的事物,本身也是存疑的。好了,就此打住,再说就成文字游戏了。行笔至此,我必须先声明一下,讲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证明自己比罗振宇更高明,我还没有如此狂妄,我只是想反问一句,以我浅薄的认知和有限的知识储备,都能想明白的问题,罗振宇会不懂?当然不是。那既然如此,节目中那些逻辑推理、知识列举,又为何low得如此尴尬?暂且不表,我们再把话题拉到逻辑思维这家公司。
一直都觉得逻辑思维的发展,严格借鉴了王小川在搜狗提出并实践过的“互联网三级火箭理论”,第一级火箭当然就是优酷视频节目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积累流量,罗正宇凭借多年主持人积累的口才在屏幕前侃侃而谈,各种歪理学说怔怔有词,甚至某一期节目专门讲了“把妹达人”,顺便说一句,这期是四季节目中点击量最多的一集,当蓄水池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第二级火箭,回归得到app,在这个阶段得到凭借付费属性筛选了一批付费意愿高的优质用户,也通过对产品的严格质量把控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当然,最重要的是让资本市场看到了得到的盈利能力,从而拿到了更高的估值和融资,毕竟《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一个专栏就卖了24万份,(虽然自己也是这个专栏的订阅用户,惭愧的是,早就中途辍学了)。当达到一定规模的体量后,罗辑思维发射了第三级火箭——不断的强化自己的知识属性和优质标签。先是将跨年演讲提到战略高度,后来可能因为一年才一次太慢了,又密集地搞了几次线下大课,内容也多是专栏内容的重复,接着又搞知识发布会,但发布会反响也一般,于是各种专栏作者一遍又一遍的做直播炒冷饭,以及得到每周二的固定例会,目的只有一个,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叫回归母体,翻译一下就是在这个赛道,老子不仅目前最牛逼,而且将来志向更远大,话糙理不糙,罗正宇的野心的确不小,得到的愿景布局也的确既广又深,所以三级火箭发射到此,逻辑思维就可以从此开始闭门造车、深耕细作了吗?当然不是。
得到可是一家商业公司,商业的背后是资本,资本不仅要逐利,而且很没有耐心。得到的志向很远大,但是能不能活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变数太多。说的通俗点就是,当下的得到,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得到虽然筛选了600万优质的付费用户,但一些运营数据并不好看,比如专栏打开率,像我这样买过好几个专栏的用户,经常十天半个月才打开一次得到app,要知道,还有那种只在得到app上买过几条每天听本书、总消费额不超过十块的用户。至于分拆出来的少年得到app,估计也不容乐观,所以现有的用户存量并不足以支撑得到庞大的身躯,所以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流入。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这儿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明知道自己很难坚持学完一整年的专栏课程,却为什么还是心甘情愿的掏这200块钱?换句话来说,消费的本质是什么?钱花出去当然不是为了听个响,但其实也不是为了获得产品,而是为了心理上的“获得感”,举个例子,我花钱读了一篇文章,重要的不是在此后的生活中去实践文章中讲的道理,而是在读完文章的此时此刻,我对明天那个“更好的自己”又有了更多自信的感觉,知识焦虑是一种病,各种庸医争先恐后地开出药方,能不能治病不要紧,重要的是药不能停。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听到理的目的本来就不过好这一生,而是喝完鸡汤的那一瞬间产生的我能过好这一生的幻觉。(好像有点扯偏了…)
回到得到,得到这次虽然回归了视频节目,但并非回到网络视频,而是直接回到了电视视频,那我们就从电视说起。电视的普及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开始而开始的,在农业社会,人类将除了休息之外的所有空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土地,所以根本不存在娱乐的概念,因为时间不允许,而到了工业社会后,由于生产力大大提高,以及八小时工作制的确立(顺便说一句,八小时工作制产生于工业社会结构,所以当下信息社会的程度越深八小时工作制的不适感越强),人们在工作和休息之外,多出来了八小时的空余时间,这段时间必须得用一些东西来填充,总不能大家傻坐着等时间流逝吧,所以电视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人们消磨时间,特别是在流水线上像机器一样工作了八小时后,所以最初的电视节目娱乐性也不强,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和知识性了,如果说电视诞生于娱乐社会初级阶段,那当下无疑就是娱乐社会的成熟阶段,或者说消费社会了,而在消费社会,相对来说年轻人的购买力是最强的,我解释一下,年轻人购买力相对最强是因为相较于社会财富更多的中年人而言,年轻人没有家庭责任、生活负担,所以你会发现,全社会都在讨好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强行解释一句当然女孩特别好特别值得被讨好),因为女孩更愿意在外貌上花钱,更愿意给自己花钱(不知道女孩更关注自身容貌的背后有没有原始社会发展及女性长期被物化的原因,这个观点政治特别不正确,我只提一句),抖音上,“小姐姐”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小哥哥”,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姐姐”这个词比“女神”还“女神”。(不知道“小姐姐”这个从哪来的,特别不喜欢,反倒觉得红楼梦里的“好姐姐”好听多了,甚至“小蹄子”都更好听一点)
好了,绕完这么一大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一期的选题是这个并且做的这么low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场观众里那么多好看的年轻女孩以及罗胖要费尽心思的讨好这个群体了。任何综艺节目的本质都是图个乐,不要妄图从中能学到什么深刻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电视脱口秀也许并不适合得到的长期用户。再多说几句,感觉这是一个价值观混乱而非多元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在炫耀中国有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一方面我们在得意中国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努力向上勤奋好学,但同时,并夕夕的上市却一时风光无两,对于罗辑思维一直鼓动大家不断学习、做更好自己的做法极其反感,生活的本质应该是享受有意思且幸福的生活,而非整天像个战士一样渴望什么建功立业,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积极向上当然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活力,但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可以选择不被迫奋斗拼搏才是这个民族最大的骄傲。在某些社会福利完备的发达国家,一个普通司机的薪资就可以给一家五六口人提供不错的生活,而不是迫于生计必须要在职场上有所作为,这样的生活也挺好,说的糙一点,古人讲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奢侈。
再扯几句貌似离题的观点,这个世界的复杂超乎你我的想象,任何貌似无懈可击的正确都只是特定维度里的自圆其说,一个人的所有观点都逃不出他的三观所框定的范围,套用一句和菜头的话:当一个人打算站出来对公众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对事实(我加一个“以及自我真实观点”)修修补补的准备了,所以和菜头说:请相信我,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我说:请也相信我,你看到的一切,皆是假象。我是从来都不相信语言的,除了它能够营造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