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结束了操蛋的十二年应试教育生活,无论考入了一所怎样的大学,想必这都是值得每一个大一新生高兴的事。
很久之前,我一直搞不明白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亲戚家的儿子做了体育生,参加比赛进了国家队;邻居家的孩子高中都没毕业回家种地结果年入百万;同事家的孩子大学没上完自己创业被某大公司千万元收购......
有什么用呢?别人不上大学照样过得比我好,别人没受高等教育照样赚的比我多。但等我自己孤身一人去了上海一家公司实习,才彻底了解了真相。
1、你不是别人,你就是你。
2、别人虽然没上大学,但是在别的地方付出了努力。
3、上大学跟读书并没有直接联系。极端条件下,大学可以不上,书不能不读。
4、大学是你踏入社会的缓冲平台,栅栏一围,这就是个社会。大学里除了上课,能做的事情多的你数不过来。
5、大学可能是你人生当中最后一个能让你相对来说没有顾虑的改变世界的地方了。
综上所述,我最终选择了读大学。但由于个人成绩限制,只能来到一所还算可以的职业院校。至于我儿时梦想的远方——Columbia University,我只能说:我还没放弃。
来到大学二十多天,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好有坏,有对老师说的话,也有对学生说的话,也有我的自言自语和“无病呻吟”,之所以把它写下来是因为想以文字为依托,把我的观点阐述给大家。可能一篇文章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水滴石穿,不能因为它小就说它没用,对吧?
1、让大家懂得这样也行,而不是那样才行
上课的第一天,第一堂课是基础会计,很庆幸认识这位老师,她跟我们讲:现在你们所在的地方,不是初中了,不是高中了,这里是大学,你的大学。老师与你们是平等的,至少在我的课堂上,绝对没有人会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这里是大学,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尝试你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与众不同,你不必刻意的顾虑什么,正是因为,这里是大学。
不得不说她讲完这段话我热泪盈眶了。后来我发现,其实高中初中的老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们并不能光明正大的号召学生们去尝试与众不同,否则,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身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有个小学同学,初中的时候成绩不能说是很好,但也算不错,中考分数线超了省实验十多分,结果报志愿报瞎了,去了一所农村的高中,这学校外号“XXX第一人民监狱”,魔鬼管理,男女并排走都有老师逮。好不容易毕业了,去了一所职业学院。造化弄人呐!
如果司机能沿着一条马路到达所有目的地的话,那么工人还建这么多马路干什么?
2、哪儿来这么多迷茫,走下去就对了
很久之前在我还不知道迷茫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最迷茫。每天的任务就是活着而已,生存而已。但真走出学校大门了,才发现我连菜鸟都算不上。很多学生到大学也是如此。
你会经常听到:“哎呀,怎么办啊!我之后做什么工作啊?我现在都在做些什么啊!毫无方向感啊!”
一开始我看到此类问题可能还会在知乎上回答一下,但后来我发现,你丫就是懒!
可怕的不是胖子吃的多,而是胖子懒得运动。同样,可怕的不是你迷茫,而是你懒得去走出迷茫。
你想做运动员,那你就不顾风吹雨打每天去训练啊;你想做歌手,那就每天去音乐教室练声啊;你想自己创业,那你就去了解你想做的行业啊!
一个月一共训练了三天,苦叫着:哎呀,我还能不能成为运动员了?有没有什么捷径啊?有没有大神带我啊?有没有关系让我上位啊?这叫迷茫?
每天只是在玩游戏把妹,到头来郁闷:哎呀,创业怎么这么难啊?没有人跟我合伙做啊!我搞不到钱啊!我没有开发啊!这叫迷茫?
认准一个目标,把目标拆分,一步一步的完成,哪儿来这么多迷茫,还不是因为懒?认准目标,走下去就对了!
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理想,迷茫就是想得多做得少。
3、太自我
我参与学校社团纳新面试的时候,在台下坐着看着一个个在台上进行面试的同学,心里挺不是滋味。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都说到:想锻炼自己,认识更多的人,引导自己,开拓视野,认识一些创业者甚至企业家。不一会,学长问:你的加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学生顿时哑口无言。
关于自我这件事,别老是以独生子女来做挡箭牌。解决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自我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并没有好的解决方法,随着经历和阅历的增加,这个问题也会逐渐瓦解。说白了就是碰壁太少。
4、学生想提升,但迈不出第一步
还是参与纳新面试,我发现的确有很多学生是真心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得到提升的,可就是迈不出第一步。在这里的“迈不出”可能不是懒的问题,而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谁更靠谱,加入这个能不能对自己真的有帮助,对学生的帮助是不是学生真正的需求所在。
关注互联网的朋友可能会知道,网络上有很多针对产品经理和运营的网站,这些网站会经常举办一些线上课程,比如:“微信产品经理告诉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十招让你精通新媒体运营”这样的标题党课程。结果我听了之后,微信的产品经理说的话随便百度一下都能找到,但他说的又不是错误的,问题所在是普通的产品经理和BAT的产品经理不在一个档次上,真正BAT产经掌握的技能他并没有说。而另一门课呢?但凡是玩微博微信的人都能整明白这十个方法,只不过他给大家复习了一下。
那么久而久之,这样的网站和组织就失信于人,或者讲课的这个人本身就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并且最重要的问题是,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轻易出来讲课,就算出来讲,真正的制胜法门他凭什么要告诉你呢?
这可能是他用十年二十年才领悟到的东西,就算你给他课时费一千两千三万五万他也觉得不值。
到最后,形成这样一个闭环循环,组织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信任组织,但学生渴望进步,却找不到指路人,得不到别人的建议,得不到一套系统的帮助自己成长的计划。循环往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家的迷茫。
5、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
开学第一周有节课,老师刚上课就问我们:大家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同学们下意识的回答:找工作。老师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坐在下面的我心中顿时飘过十万只草泥马,想借草泥马踢飞这迂腐的老师。
上大学是第一步,但找工作不一定是第二步。当初单独招生考试的时候,学校的面试官问我: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我说:通过前期对这个专业的调查,我觉得学习这个专业可以锻炼我看待问题甚至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让我在另一个视野看待自己看待问题云云......具体的我也忘了,反正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当时压根没想到选这个专业是为了找工作,好吧,实际上我选的这个专业找工作并不容易。
就算是职业院校,我也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完全可以寻找第三种可能。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对机械电子感兴趣,成绩也不错,那为什么不能选择出国深造或者尝试通过实习来锻炼自己赢得领导的赏识从而给自己赚取机会呢?
通过我在上海三个月的实习,真心不觉得工作难找。反而是公司招人最难。你只能干三千块钱的活,却要八千块钱的工资,哪个公司愿意要你?脏了累了经常出差都是你挑剔的理由,我们部门仅仅为了招人就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呀!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什么才是合适的?学生过于自信,做事不思考深层原因,没有责任心,没有使命感,只能做机械运动,不会变通,哪个公司愿意要你?
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全方位提升自己,你的能力有了,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你。
6、可笑的职业规划
也是开学第一周,老师问:有没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下面一片安静。接着又说:“这样不行,同学们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着实被这荒谬的逻辑搞笑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的哪门子职业规划?再者,职业是这么简单能规划的吗?如果这个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清晰地规划,还能在这里当一个副课老师?
目前来说对于大学生唯一的职业规划就是:找准你之后想从事的一个工作,去了解这个行业,了解这个工作到底要做什么。
7、为学生灌成功学鸡汤
互联网让大量写手有了施展之地,而鸡汤则是写手最擅长的话题。因为除了鸡汤,他们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整个大环境如此,而环境又是人创造出来的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浮躁。老师浮躁,也很容易的带着学生一起浮躁。
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学生说:你们想成功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老师又说: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借一些成功学的书,多看看,涨涨见识。
顿时呵呵了。成功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界限,更没有什么成功学。只不过部分把金钱和权利当作信仰的人认为家产万贯就是成功,认为挣钱是有学问在里面的,这也就诞生了成功学。
什么“引你走向成功之路”这样的话,想都没想,听了也别往心里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传销。
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认知,一种意识形态。每天把“你成功了吗?”当作奋斗口号的人,估计与成功也没什么缘分了。成功从来不是奋斗者的目标和追求,何况,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成功的人。
8、对不起,我上大学不是来交朋友的
很多学长,包括家人都说,大学期间一定要跟同学搞好关系,多认识一些人,到时候都互相帮助。
这样想的人明显没有考虑等价交换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圈子里有两种人能混得好,一个是有权力的人,一个是有资源的人,第三种人没资源也没权利,只能干脏活累活,第三种人还想跟前两种人做朋友,那么别人凭什么帮助你?你既不能提供权利,也不能提供资源,廉价劳动力有的是地方找。
有人说我说的太物质了,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学长是怎么做的。
刚认识了个大一新生,一起去厕所抽个烟,一起吃个饭,一个喝个酒就成所谓的兄弟了。然而到了你需要学长帮忙的时候:“好,我帮你留意一下。”“哎呀,学校这边搞不定啊,你问问你导员给你想想办法。”“还是算了,我周末有事得出去一趟。”
学长挑人帮自己干活的时候呢?看谁会说话,看谁会舔腚就挑谁,不知道这是真傻假傻,真正有想法能做事的人才不会去贴你的屁股好不好啊,虽然屁股是热的。
绝大多数学生都被一种“天下难,朋友帮”的观念给毁了,同时也错误的理解了“情商”这一概念。别人怎么样我管不着,顶多写篇文章发出来,至于我,我上大学并不是来交朋友的。或者说我也没这么多时间刻意的去在这里交朋友,我只要把我规划好的事情完成,更好的完成就ok了。
9、关于人格魅力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努力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的传统,而是发疯了要做成功的人。至于人格魅力,被视为一文不值,丢弃了,如果谁再提这个词,便显得不合时宜。
这或许跟我们大工厂化的教育体制有关,但毕竟我们到大学了,你做一个有何种人格魅力的人已经不受限制了。当没有人逼着你必须要写八股文的时候,没有人逼着你必须穿这样的校服留这样的发型的时候,没有人要求你必须看这样书的时候,没有人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事的时候,你的人格魅力呢?
10、关于读书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开学这么多天我只发现一个同学有读书的习惯,其他的都是时刻抱着手机。
读书会让你变得成熟,也会让你懂得现实,但它绝对不会让你变得世故。是的,成熟是懂得现实而不是变得现实。
读书真的是为了让你有个学历吗?读书并不会直接给你带来经济效益,但却能让你的心灵一点点的接受人文气息的熏陶。能帮助你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出色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那些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匮乏和稀缺。而读书正是可以解决你这样的问题,你只需要花费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作者在某个阶段的所思所想甚至是毕生的研究成果,你不觉得读书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任务和使命吗?
唠叨了这么多,还是想给同学、朋友们一些我的建议。我的建议不一定对,但一定有用。就如同:“别人的话不一定对,但一定有用”一样。
希望大家先记住以下三点:
1、大学是什么?
有的人的确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赚钱,有的人认为高中三年太苦了,大学就该放纵,有的人认为大学没劲,还不如去家里帮忙,反正家里的关系足够我下半辈子吃的。
上面的答案也许都是对的,但请记住,这些都是别人赋予你们大学的意义,而不是你们自己的。问问自己:“对于我自己来说,上大学究竟能得到什么?”
2、重新认识自己
很有趣的一幕,很多同学都在强调,自己因为高考失利来到这所学校。这些都是过去时,重新客观的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独立思考于教育
当今我们模块化的教育体制让学生变得愚蠢,我们习惯于听信媒体,听信朋友,看到一条新闻从来不去考虑真伪就转发传播。
柴静的《看见》中说道:“独立思考,就是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为这样而人云亦云”。你的观点,你的判断,不应该被权威而左右,不应该因为别人怎么看你就怎么看。
大学的时间足够学会独立思考,在老师问出每一个问题的时候,在同学们给出答案的时候,你尝试着想一下,有没有第三种可能,这种观点也是对的?
当你看到一条新闻,尝试着去考虑一下新闻记者有没有语言上的暗示,从而引导听众和读者在某个角度这样认为?
多看书
看什么书
这里说的多看书并不是电子小说等这样的对于个人发展没有太多价值的书。比如说《乌合之众》《活着》《疯狂的投资》这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书。可以是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心理,数码科技,政治,历史,健康,也可以是文学方面的,比如《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皮囊》等。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看书本身,而是扩建你的知识网,认清自己,认识世界,当你对这些有了足够的认识,当你的脑子里有了些东西,不至于让你说个事情说不出来。
引发思考
有些人的确看了很多书,也老是觉得书里说的很对,但是一回到现实生活,该怎样还是怎样。为什么呢?因为只是停留在看书的层面,没有对书中的描述进行深度思考。所以在看书的同时,你要有意识的去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怀疑,考虑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为什么有人说不对,别人认为不对的地方是哪里,等等。之后,是不是还要考虑一下别人这样做对不对,我要不要学习,按照他的方法做我能有所提升吗,哪些方面有提升,等等。你可能觉得这些东西没用,但至少我个人觉得,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上的事情有了自己独立看法,这时候你的逻辑,思想的深度会比之前的状态提升不止一点半点。
多实践
什么是实践
实践的含义有狠多,这里我说的是指除去看书之外的一切你刻意但乐意去做的事情都是实践。比如你刚看完一本书,讲的是怎样运作一个官方媒体账号,然后你的工作恰巧就是这个,那么你会把书中的东西用在实际操作中嘛?这就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本身毫无价值,根本不值钱,只有把它利用起来,创造出第三种东西,才有了价值。
怎样实践
目前“活动行”“周末去哪儿”“豆瓣同城”等这类APP做的还挺不错,那么你有没有想到利用起这个平台呢?周末是憋在家里睡觉看电影看综艺?还是对着电脑发呆在社交网站上吐槽自己很无聊?比如你对团队运作感兴趣,你可以去参加线下的分享会,有创业公司的人过来分享自家的创业经历、团队运作等相关问题,他介绍经历之后,自主交流时间,你是不是可以去请教一些问题帮助你之后的工作生活更加顺利?那么聊完之后感觉这个人不错,聊的很投机,是不是可以加一下微信,之后有活动或者有时间可以出来再聊一聊?
旅游算不算实践的一种呢?当然算。但不要只是为了玩,也别想着什么洗涤灵魂之类的,这种矫情逼现在其实还是比较多的。但凡是对自己有上进心,你在旅游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房子是这个价格?这个地方的“滴滴打车”等待时间这么长?为什么等待时间这么长?是滴滴的问题还是当地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还是司机的问题?如果是司机,为什么司机没有普遍接受滴滴打车呢?瓶颈在哪里?为什么存在这个瓶颈?解决方案可能有哪些?
实践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1、设立长远目标
有的人会非常注意当下事物做的完美,不去考虑做这个东西是为了什么,现在做的事情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是什么。所以在准备迈出一步之前,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长远目标。比如扎克伯格给facebook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
2、把目标细分化
同学A的目标:1、学好英语。2、多考证书。3、努力学习同学。
同学B的目标:1、读三十本英文原著。2、考取中级商务英语证书。3、高分通过CET4。4、绩点3.2以上,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
大家能看出差距吗?B的目标比A的目标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自己实践的过程中不易偏离方向。
3、利用好碎片时间
这里不仅仅是学生,很多职场人也都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忙,没时间,其实你只是没有管理好你的时间。比如我们上午一二节有课,三四节没课,有人会说一二节上完课很累了,三四节得休息休息,玩玩游戏听听歌,然后到了中午去吃饭回来午睡,下午继续上课,循环往复。
第三四节课是不是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复习一下学过的课程?预习呢?是不是可以看一些其他的书?是不是可以看点英语的视频?是不是可以被两个单词?
课间可能就二十分钟,那么这二十分钟你真的累到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吗?确定不能用这二十分钟整理一下上节课的笔记?回顾一下刚才讲过的内容?确定不能考虑一下接下来学生会需要处理的事情,考虑一下社团接下来做什么活动,以及怎样去实施?
其实,你并没有这么累,只是太放纵自己。
关于人际交往: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对人际交往的问题感到疑惑,应该怎么去与人交流沟通?
1、注意礼貌
学长好,老师好,老师我帮你拿着吧。这些是必备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说:导员坐在办公桌前给你说话的时候,上前弯腰侧耳倾听。不是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嘛。
2、要对自己有自信
有的人往讲台上一站就精神抖擞,面带微笑,腰板挺直,有的人则是扶着桌子,低着头,不敢看台下的同学和老师,其实不至于。要保持时刻对自己的自信,哪怕某件事情你做的不如别人好,也要有自信,因为这可能是你现阶段最好的表现,别人的积累比你多,肯定做得比你好,你要做的这是再接再厉。
3、真诚待人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不欺骗,不做假,不耍心机。反正耍心机这事儿我也没怎么做过,也不明白这其中之奥妙,所以就这么简单一说告诉大家吧。实在点有好处,吃亏是福,不懂得吃亏的人也不会幸福。
4、对别人的否定保持虚心听教
可能会有一些人对你的某个观点进行批评,虚心听教就是了。如果这个人真的抨击你,这说明名这个人还不如你境界高,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会轻易开口。还有就是上面说到的,别人的话不一定对,但一定有用。你可以从中了解别人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考虑?他这样考虑下去可能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他解决出来的成果和我的成果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5、要有自己的原则
有的人就是太没原则了,导致一件事情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别人帮你做也行,没有自己做事的风格。比如说我,我不会轻易吃路边摊,现阶段说不喝白酒就不喝白酒,说不抽烟就不抽烟。
最后,我想用罗永浩罗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那些喜欢用“枪打出头鸟”这样的道理教训年轻人,并且因此觉得自己很成熟的中国人,有一天能够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
因为,这里是大学,诞生未来的地方。
and...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