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启了教育共读、践行、觉知之旅。在孩子的教育上其实没有什么理由拖沓,因为成长不可逆,所以教育需同行不是吗?
早教专家黄绎霖《一味地满足会宠坏孩子吗》这篇文字从标题看就有揭示家庭教育理念和亲子互动模式中的木马的意味。文中提到两个关键词:满足和迁就。教育的木马就藏在这两个词里。
我们家孩子爸职业军人近20年,有着无规律不方圆的教育观念,所以家庭教育中孩子爸要求孩子听话,讲规矩。然而恰遇上一个活泼好动,自由随性的娃娃。孩子爸结果导向,通常只看到行为结果,忽略行为原因。比如孩子喜欢买玩具,拆玩具,而我基本上会允许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爸就会说我惯孩子,太迁就。而我会认为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可见家庭教育的矛盾点很多情况下是家长认知差异的结果,也就是标准到底是什么,各自认为的标准真的正确吗或者说适合吗?
那么什么是满足?什么叫迁就或者说溺爱?满足:表达的是接受者(孩子)的需求。迁就:表达的是给予者(大人)的态度。满足是对用合理的方式提出合理要求的给予。迁就是面对不合理的方式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依然认同的态度。那么判断和把握孩子的需求和行为是否合理成为给予满足而非迁就的关键。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年龄阶段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心理需求。
文章提到三点:
“1.对于用合理的方式提出的合理要求,父母要及时给予。”这点需要父母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比如孩子不与人打招呼特别是陌生人,躲到父母身后。这时我们需要觉察孩子需要给予安全感的支持,大人温柔的眼神和温暖的抱抱。而不是认为这是孩子行为上的不大方,不热情,强行给予指令。
“2.对于用不合理的方式, 提出的合理要求,要教会她用合理的方式提出后再给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绪也在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不当的行为和语言。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需要正确的被看待。看到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情绪引导,让孩子尝试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是陪伴孩子情绪成长的必修课。
“3.对于不合理的要求,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既然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要给予吗?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看到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未被看见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个体差异,不可能被公式化,每个孩子的潜能特质也有所不同,所以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也会不同。
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教育要刻意而不故意”。刻意是用心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孩子构建自我价值。故意是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不可为而为之。
可见唯有父母的认知提升和对孩子的用心发现,才是判断“标准”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