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是“道”与“术”的统一,如果说“道”是仰望星空,解决方向的问题,那么“术”则是脚踏实地,找对方法的问题。两者和谐共进,才能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迈向高品质。
第一、治理之“道”
何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于学校治理而言,道有三个层面:
一是办学方向层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育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书写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这是根本之“道”。
二是师者修为层面,当以做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准则,立定树人之志,涵养为师之德,力行笃学之风,常存大爱之心,不负期许。
三是育人层面,当守良心、存真心,尊重教育规律,在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基础上提供适合的教育,面向未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立、自强、于家于国有责任担当之人。
此三者,“不可须臾离也。”
作为学校管理者,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坚持执行和落实上级要求,把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推动学生、老师、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这个“道”,关键在于心系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要义,要相信:老师好,学生才会好;必须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最中央,把为学生、老师、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最前端;以学生成长为重,创建更加适应未来的教育;以家长期盼为重,构建家校协同共育的机制;以学校发展为重,致力于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切不可将学校、部门视为”自留地“,无定力、想当然、拍脑袋,那样只会是落个“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境地。要知道:你只是受上级委派管理学校,上级是看好你是相信你、希望你带动学校发展,而不是让你当维持会长、混日子,岂可胡作非为。所以,非得要有弃小我、成大我的诚意,有德配位、以身正的修为,有学不止、进不息的追求,有讲奉献、重担当的干劲,有向未来、看世界的视野,有心怀家国、建功立业的格局,才能挑起这份担子。
第二、治理之“术”
何为“术”?本为“術”,“邑中道也”,本文取其方法、策略之意。可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提炼办学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学校办学历史与现实状况而提炼出的办学思想,为学校发展和全体师生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是履职尽责。要时刻以“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发展、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职责为己任,时刻对照检查、叩问反思,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三是办学品质。履行职责是基础,80分是做,90分也是做,但能不能干到99、100分?则考验着每一名干部的决心与毅力。努力到极致,走好“最后一公里”把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做细、做实、做深、做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润的营养、优雅的环境、有力的支持,让学校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凸显出高品味的育人氛围,这就是品质;
四是创新发展。教育的根本是培养适应未来的人,身处改革深水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得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闯关辟路、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锐气,“正以立身,奇以治学。”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为学校管理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与策略,但方法与策略必须回归到“育人”这个核心,才能产生教育的魅力。
“术”本意就是道路,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在路上走,看到实际情况,才能发现学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你不走,就只能在办公室拍脑袋,被人牵着鼻子走;“术”有方法、策略之意,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讲方法,在每一个问题面前,一定有一百种以上的解决办法,你只想了两三种,好了,就这么干。结果呢?没找到更好的解决策略,顶多也就算是完成了任务,效果却出不来。所以,遇事多思考一些,看远一点,才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每所学校有每所学校的气质与优势,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盲目攀比、跟风,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的人总是喜欢埋怨,遇到问题找客观: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支持不足。这没错,但问题也正在这里,正是因为如此困难,组织相信你能改变才选中了你。如果工作易如反掌,每个人都能做,还要我们干嘛?
条件不好,我们就内炼苦功,外调环境,只要真正做好了,资源就会向你汇聚。
所以说,方法对了,路走对了,才有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