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是辅助功能,读书才是最终目的。
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书于你是什么意义。
放松、习惯、或是渴望课外知识。
我喜欢的是在功利性和喜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别人与书,与我无关。我与书,与别人无关。
要是在目的性上总有新的追求不断增加,也不行,这样一来喜欢看书就觉得是很浮躁。
读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且读书是终生不停歇的行为,甚至是每天都少不了的事。
关于读课外书,首先还是要认清定位。
1.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
这是一个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的阶段。
可以多读一读经典,不同类型的都可以。
初中生推荐书目,就很不错了。
2.对于高中生来说
时间很紧张,要挤出时间读书有些困难,尤其是高三。
尽量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一周一本、一月一本都可以。
在把考试需要读的书读完了再去读别的书,这个时候可以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家。
读书的时间可以是每周日休息的时候,也可以是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
3.对大学生来说
空闲时间一大把一大把的,十分充裕(可能考研儿稍微少一点读书时间)
在大学里要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即尽量在某一领域保持优秀。
如果没有特长,先把专业学好,然后再学好英语。
读书需要有选择性的,和有一定的方向。广博然后专。
可以读一些经典名著作品,也可以读感兴趣的某一块,比如历史、心理学,还可以读有关的专业书。
刚开始可能枯燥无味,一本书可以多读几遍。或者先看看导读,再开始读。
经常去图书馆,学习优秀的人,榜样的作用和身边人的影响很重要。
二、关于笔记
其实读一本书,内容很快就会忘记,这时候我们回头再看一遍又太浪费时间。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书的精华内容和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是非常好的方式。
1.不同书的笔记不同。
入手:摘抄、小说思路 、读后感
普适法:
第一部分:摘抄
读两三遍后仍然觉得心喜或者有启迪的句子
第二部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主要是对全书的框架和核心内容做一个梳理,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对一本书建立整体认知。
第三部分:重点内容总结
罗列全书的重点章节和推荐阅读章节信息,以及简单总结这些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以及自己阅读这些章节和知识点的个人总结。
第四部分:书评
自己写的对这本书的简单评价和核心总结。
专业文学书:
第一部分:【人物表】
读三章到四章之后做一次人物名字及关系的记录。
根据某个标准对人物进行分类。
第二部分:对情节分类:抓变化,看转折!
找出表现手法,艺术分类,关键情节和主题,看教材。
第三部分:联系相似作品小结
精读原著:
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最大化的理解内容
第一部分:总览和预习
1.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2. 认真地读标题,首段和尾段(如果不具有总结性可以跳过),每段的前两句话,关注关联词(尤其是表示转折和结论的词)
3. 知道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 知道自己想从阅读中了解什么
第二部分:阅读
1. 生词只做标记,先不要去查 (实在想查也别控制,别太频繁就好)。根据上下文猜它的意思。如果不重要标个横线,是关键词的话画一个圈,对于认识词但是不知道意思的词句也做标记。(一页查一个单词的频率比较好)
2. 注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 给你认为值得学习的表达做标记,但不要贪心,确保这个你认为自己能够用得上、想用的表达。少就是多,不要高估自己,不要低估简单的地方。
4.一定不要把目标定为100%的读懂一篇文章
摘抄的小tip:
①看的过程中用回形针或者书签夹住,看完后再摘抄
②输入电子笔记
阅读纸质书,可以下载“读书笔记”或者其他扫描即读出文字的软件。
用kindle阅读,如果是wins客户端可以在电脑下载“kindle mate”,导出粘贴的笔记。
用阅读软件,也可以先做标记,后摘抄。
拓展:关于电子笔记和读书笔记
纸质笔记的优点:
1.方便
2.享受纸质书的快感和安静的空间
2.加强记忆。
缺点:
1、记录速度慢
2、不方便携带
3、不方便检索
电子笔记的优点:
1、记录的形式更加丰富
2、防丢失
3、协同和分享功能
4.可以电脑手机同步
但是我还是想说,与其在意那碎片的句子远远不如去读懂一本书。
读书是读者与书的心灵碰撞,读者与作者之间由一根看不见的绳牵扯着。读书的最大惊喜往往来自反复阅读中的“偶然”发现。阅读会刺激思考,思考进而会改变阅读的质量,两者会相辅相成,相生却永不相克。
三、关于读书速度: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看多了对文字会更加敏感,也很熟悉。
一般而言,正常人的读书速度是每分钟300-700字。也就是说10万字的书大概要2-4个小时。
我读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大概也要3-4个小时,用网站测试了一下自己的阅读速度。一分钟620字,是正常的。
读书速度是受内容和环境影响的。
1.可以选择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光线好一点。
2.结构化阅读。提前阅读目录,导读,简介,加深理解。
3.重点记忆重点部分。
4.多读。
四、关于吃透/读懂一本书:
读不懂书是很正常的,好书读一遍也是不够的。
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就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很多书是作者倾其一生的精华,所以不要慌,也不要怕。
①多读几遍。
不同的时间段读一本书体悟一定不同,因为你身上的经历和构成现在的你的血肉已经变了,所以作者触动的点也不同了。
②查询。
读不懂时,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别人交流来促进对书的理解。也可以去查同类书,导读。
必要时,个别抽象的名词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可以标记一下,在第二遍专门挑出这些句子来读懂。
③做笔记,思维导图。
如读《百年孤独》时可以把难记的名字用A.B.C代号写下来。
④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实在读不懂就算了。
这是一种感觉和境界。
很多时候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我们根本都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⑤为读书而读书。
在不断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少。所以热爱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五、关于读书时间安排
前面说了一些,这里具体说一下。
1.每天专门挑一个时间看书
如果平时学业很忙,最好的读书时间是睡觉前一小时。
这时候一天的任务完成了,整个人都是很放松的状态。
2.在空闲时间和零碎时间看书
比如乘地铁,等公车。再比如中午洗完衣服吃完饭,休息一下。
当然,大学里有一些不必要听的课,也可以用来看书。这个要看个人选择了。
3.提高做事效率,挤出时间去图书馆看书
去图书馆效率高!而且心情也会很好。
六、怎样克服压力看书
如果你认为读书是在克服压力看书,还有很多事情没做,那就别看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小时候,每次第二天要检查的作业没完成,去打游戏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焦虑是拖延症心理。不断将事情往后拖会令人处于高度的压力之中:你为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断担忧着;当你为了赶上最后期限儿终于上手做事的时候,那种最后关头的紧张会不断增加你的压力。
如果真心喜欢看书,一定会很愿意牺牲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比如听讲座,社团活动等等。把这些时间拿出来看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