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 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母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四、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教育是一种影响这宗旨经济的舆论力量
五、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养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六、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5.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七、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具体化,上一层是下一层的依据)
1.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2.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刚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八、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表现在:一是教育目的全面性;二是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三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体现在:一是因材施教;二是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三是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面临学生突发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鲜活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3. 延续性和广延性
延续性是指时间的延续性。一方面,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学生。另外,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一方面,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要形成教育合力。
4. 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资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5.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每一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教师劳动的群体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九、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平衡。一方面,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向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它是指机能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机能各部分也存在着互补的可能,这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
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十、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的条件主要有:
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通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机构;
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与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十一、新型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十二、新型教师观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挂细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三、新型教学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学重过程甚于结论
4.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