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匮乏到现在的信息大爆炸,如何合理掌握和利用信息,知识,将成为主宰当今时代成败的关键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公司对我们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
- 以前一个平面设计只要会ps就够了,现在尼玛还要懂交互,讲体验。
- 以前一个策划会组织活动就好,现在还得会点数据分析去不断优化和提出改进建议。
- 以前一个安卓开发只负责把功能实现就好,现在需要对响应速度,架构稳定易用性给出优化方案。
其实,我们每天都面对形形色色的不断新的挑战,我们也每天为了不被职场淘汰而学习,狂看达人的分享,周末参加各种沙龙,以及阅读各种书籍。似乎这就是在为[职场充电],当然也有很多培训机构就是摸准了我们这种心理去赚我们的钱。
但残酷的事实是,即便这些我们每天都在做,都在学习,但似乎仍然没有有效的提升我们职场核心竞争力,为什么会吃力不讨好,花了时间缺没有得到应有的产出,最近我在读到田志刚先生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才拨开云雾。
废话不多说,先上干货
为便于交流,为用问答的方式梳理可能更容易让大家理解!
你每天学习的知识,是学会,还是“朕已阅”?
我们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纸,多数学习都是习惯了够考高分就够,学习的目的往往是模糊的,那么带入职场后也往往并不明白学习和学会的区别!
知识是有分类的:它分为 显性知识 和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表达清楚的知识(例如你懂如何教会他人写一手漂亮的有图有真相的工作汇报,需要哪些要点)
隐性知识:知道怎么回事,但很难表达出来的知识(例如你很明白如何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尺度拿捏,但你不一定教的了他人)
学习是“朕已阅”,而学会应该通过学习别人显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最后用自己的显性表达出来的全过程!也就是显性—>隐性—>显性的过程!
你每天学习的知识,是常识,还是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对于你会我也会,他也搞搞也会的,是不可能给你带来个人竞争力的。
如希望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必须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进入知识结构的专家层次
达到基础知识,只能算常识;达到专业基础知识,体现出你的独特性和差异化了;达到专业知识则体现你的核心优势!想一想你是在平面设计师里最懂交互设计的,在一个团队中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人生苦短,是否还在痴痴的把自己做成个知识硬盘?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并不是什么知识都适合自己去学习。过去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电脑里存有海量资料,包括现在很多培训机构都已交了报名费就会赠送xxx职业100G珍藏资料作为附加值,个人认为然并卵。
这里我希望大家有一个意识:获取知识的成本(让我们知道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搞明白这个成本,田志刚先生的书中有四类分法我觉得非常有参考意义:
- 花费时间长,获得价值高的活动;次优成本可考虑替代方案(例如获得学历)
- 花费时间短,获得价值高的活动;最优成本可全盘all in (例如读书)
- 花费时间短,获得价值低的活动;更次成本可酌情参与(例如社交应酬)
- 花费时间长,获得价值低的活动;最烂成本直接抛弃(例如玩游戏)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的电脑桌面干净吗,有做知识保存么?
这里交大家几步快速操作起来,知识保存从现在做起:
- 删除:将长久不用未来也不可能用的,断舍离掉,同时用360卫士清理下。
- 分类 + 命名:文件夹按照你工作最易懂的逻辑分类和命名。这里注意两点:文件分类深度不超过三层;文件命名根据用途,时间、渠道命名每个文件,方便回忆和检索。
- 文件云端保存:方便随时随地查看,可以使用百度云盘,腾讯微云等。
- 本地搜索:使用百度桌面搜索客户端,轻松检索本机资料。
- 知识保存工具: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快速纪录网页端,和平日自己的收藏资料和整理。
当现在都学会怎么学习了,是否还有一种老板不识货的感觉?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个特点就是“隐”,高手都隐藏于山林之间,牛逼人物最终大多退隐世外桃源不问江湖是非。但在职场和社会关系中,这种“隐”是很不符合我们个人价值提升的,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得志”,往往会觉得老板是sb,但老板真的是sb吗?企业是要求生存的,他犯的着放着人才不用而专门搞办公室政治或任人唯亲么?这不符合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其实还是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
- 李开复通过帮助大学生求职答疑称为年轻人心中职场导师!
- 罗振宇通过每天60s微信语音和每周一段视频成为第一自媒体!
- papi酱通过搞笑视频让人看到了她的影视编导才华,拿到融资!
- 还有本人老师牟长青常年写网络推广博客树立自己推广界的名声!
为什么我们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知道!因为通过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别人,让别人做出对你的判断:你是否是靠谱的人,有料的人,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另外,通过共享也是对自己知识反复梳理,达到更深理解的绝佳途径!
人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你会是那个书生吗?
通俗来讲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承认我们是个只会读书的呆子,但事实上判断一个人是否真优秀的还是看其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根据田志刚老师的建议,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进而提升个人价值的方式有三种:
- 把个人知识与任务结合,例如上班为公司干活
- 把个人知识表现为专利形式,例如将知识变为自己创新后的专利申报
- 把个人知识产品化,例如现在的各种培训课程都是此类
把知识都应用起来了,是否就一定能走上人生巅峰?
首先将知识做到致用,以及秒杀大部分人一条街,这里就不继续吐槽应试教育了。但100个优秀木匠不一定能出一个鲁班,100个科学家不一定能出一个爱因斯坦,同样100个产品经理也不一定出的了一个张小龙做的微信。我这里讲的一个核心意思是:“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力”,中国近些年火爆的产品近乎都是创新的结果:小米(营销),微信,Uber,Airbnb,Dropbox等等,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才有颠覆一切的可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终追求的。关于知识如何创新,也一样是有方法论的,这里田志刚先生有推荐《奥斯本检核表》,此表我也专门做了一张思维导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留邮箱找我索要。
我们不一定会出任ceo,但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是每个社会人对自己应有的追求,希望与各位互勉!我也将在后续和各位分享我的其他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