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读书?
小时候,曾学过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宏伟的理想与意义,似乎只有身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显得更有意义,且弥足珍贵。现在的我们,又有谁,会以此作为读书的目标?
上学时,大部分人读书,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排名。随着步入社会,这些曾经的追求,变得不再重要时,又有谁,还会继续读书?
长大后,听到最多的,便是读书可以增加见识,陶冶情操……,这类无法产生任何共鸣的论调。
关于读书,似乎每个人都会认可它的好,但除了一个虚无的“好”字,又有多少人能找到真正的意义,支撑自己持续的读下去。
这就是让我困惑许久的问题:“为什么读书?”
二、顿悟读书真谛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答案。但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似乎让我找到了自己读书的意义。
以前,我思考为什么读书?眼光是向未来看,希望通过他人或自己的思考,去探索那虚无缥缈的可能性:一旦坚持读书,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显然是个伪命题,未来,从未到来,又怎能预知?也正是因为它的不可确定性,让我不断陷入一个泥沼:“任何可能的失败,都会成为我放弃读书的理由”。
后来,我尝试换一种思路:向前看。这仿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一下子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读书,是每个人在上学时期,都会做的一件事。我们常常会自嘲,早已经把学到的知识,还给了老师。也有人会说,那时学的什么早就忘记了,像地理、政治、美术之类的,对大部分人的工作没有一点用处。
真的是这样么?这些无用论的本质,不过是觉得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付那时的考试而已。
那些内化在我们思想里,深刻在我们思维上的烙印,才是读书的真谛。
我们可能已经不会求解微积分、线性规划,但读数学所留下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还在。
我们可能已经无法准确说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谁,但读历史所留下的,民族与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还在。
我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世界地理的分布图,但读地理所留下的,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所形成的世界观还在。
……
读书真正的意义,就在这些微小的细节处,增强我们的生活技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读书,无需刻意追求:即时、显性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深刻。
认真对待每一本书,所有读过的书,都将在我们身上留下点什么:或深刻、或浅薄。在未来的某个瞬间,都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