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年在外工作,前后定居过西安、北京、成都。是人就会生病,或多或少的与当地中西医都打过交道。西医看病是“一把刀”切切切。当然该切的不切也不行。中医看病是归本求原,这就要要慢慢调理慢慢喝药。真是苦不堪言。我经常是西医看一下中医看一下。每个地方的中医也不相同。北京的中医讲究慢慢调和,我经常是半年半年不断药。是药三分毒让我不敢继续下去。成都一直都是我国的药材宝库。这边的老师用药讲究快准狠。基本吃上7天就能有大的改变。但是我拿了北京的药方和成都的进行比较发现,成都的药剂量明显比起北京的大上很多。不免内心疑惑这会不会是虎狼之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市场乱象丛生、妖魔横行。为了效益是什么都敢干。为了能多活几年我还是保持探究观察的态度。后来经过一位信任的中医大哥介绍,了解到了胡庆余堂。以及这四个字后面的故事。于是我带着疑问,开始了探索 。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胡庆余堂国药号又名胡庆余堂,它和北京的同仁堂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南北两家国药老店。胡庆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于民”开始筹建胡雪岩庆余堂药号,并于光绪四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的药堂。
胡庆余堂用其精湛的制药技艺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赢得了岭南药王的美誉,如今,当我重新了解这座百年老店时,仍然可以领略当年的底蕴,胡庆余堂能够屹立而不倒,靠的就是诚信。因为有了诚信,胡庆余堂才能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才可以让它走得更加长远。在悠久的历史中,胡庆余堂沉淀的丰富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之精华,也是胡庆余堂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其中要数“戒欺”文化最为深入人心。
1、是乃仁术。
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这四个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更反映了当时就有难能可贵的诚实守信和治病救人的仁义。数百年来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
2、真不二价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真不二价”的横匾现仍悬挂在国药号大厅。
3、戒欺
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戒欺的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不能有丝毫掺假,“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20年的立业之本。
百舸争流,大浪淘沙。翻开胡庆余堂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百年老号能成为迄今全国重点中成药企业,得益于其深邃的经营谋略和严谨的内部管理,终成方园。创业伊始,胡雪岩即在营业大厅门楣上镌刻上“是乃仁术”四个 大字。大厅内高悬“真不二价”金字匾额,尤能使庆余人鉴心明意的是现仍挂在店堂内侧高3m,宽0.9m的“戒欺”篇,其云:“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 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寓托了胡 庆 人的职业道德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当年胡雪岩为保证急救药“柴雪 丹”质 量特制的金铲银锅现保存完好,成为佐证和医药行业的珍奇瑰宝。
人活一世,无信不立。诚信不一定可以让你成功,但是没有诚信是一定不会成功的。胡庆余堂就是建立在一份医者仁心的诚信之上。制药、制好药、制真药、制老百姓都买的起的救命药,以诚为基,不欺不骗。这是胡庆余堂的成立之本。这样的胡庆余堂必将收获国人的尊重与爱戴。
人诚信则社会诚信,社会诚信则国家诚信。这就是“胡庆余堂”至今屹立不倒的精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