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来,全球货币体系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变革阶段,即美元化和去美元化。这两股力量相互交织,对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持续冲击,推动其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一轮去美元化是指上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首的反布雷顿森林运动,实质上是“去美金化”。它打破了束缚美元的黄金枷锁,反而成就了印钞机下的“美元霸权”;第二轮去美元化可以追溯到1999年欧元的诞生。欧元体系的建立使得欧元区国家之间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并在区域内实现了本币结算,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直接冲击了美元霸权;第三轮去美元化浪潮则来自更广泛的全球范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美元的“政治化”、“武器化”及信誉受损、美国经济长期看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国际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货币互换、本币结算、减持美元储备资产、探索非美元计价体系等策略,相对削弱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并已成为大势所趋。
2023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完成了首次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采购项目;3月29日,巴西宣布取消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与中国直接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阿根廷则在4月26日宣布,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算方式由美元改为人民币。
根据4月上旬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跨境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金额达到1127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1-3月累计同比增长40%;而根据彭博社于4月26日发布的报告指出,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贸易交易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了美元;当地时间5月11日,俄罗斯央行发布俄罗斯金融市场风险报告,报告指出俄罗斯出口商的月人民币结算额由2022年3月的5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3月的69亿美元,进口商月人民币结算额由14亿美元增长至77亿美元, 主账户/预留4。
在舆论层面,巴西总统在4月13日访华期间发表讲话,提出了为何所有国家都要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的问题,并呼吁其他货币如人民币也能成为国际结算货币,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此外,美国之声中文网于5月5日发表文章指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数字美元,并且中国央行积极与其他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些因素可能逐渐动摇美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