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弘扬道
弘扬道,结善缘,等待时机,积蓄能量,自利利他,依靠团队,宣传推广。
唐老师在回答敏求轩姐姐关于传承中医和弘扬中医的问题所提到的,我总结出了「弘扬道」的心态及方法。其实,不论是中医也好,国学也罢,世间最难之事,一个是把他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个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所以,「道不同」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就像刘擎老师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提到的现代性就是多元思想价值体系,所以在越来越崇尚自由和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弘扬道」也愈发艰难。所以首先是结善缘,这是发心起愿,所谓「念头正,终身正」;然后是等待时机,时机成熟了才水到渠成,时机不成熟时,不怨念,积蓄能量,自我完善,自利利他;再来是注重团队的力量,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经营,通过合时宜的宣传推广,终会实现「弘扬道」的目标。其实,干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让公司认可我们的想法,也是需要靠整个团队的努力,站在有利于公司整体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暂时不被接纳的想法也不气馁,持续完善和打磨,并注重宣传推广的重要性,时机成熟时,终会得到认可。在「弘扬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葆有理想主义的乐观与热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二、关于理想人生
快意人生的写照:旁邊都是很好的朋友,切磋琢磨,而且這一生不管是順境,逆境都不會障礙你的理想。在往理想的過程當中,不斷地累積正能量,充實很多經學的內涵,通達人情世故,能夠有國際觀,能夠各種地歷練,又很有才情,又懂得怎麼培養人才,最後再臨命終的時候又不怕死,這種人才多難!
唐老师这样的解答,为我们勾勒出理想人生和完美人格该有的姿态,听着就十分感动,仔细回味又很动容,心想这就是我将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了。我想到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此生最壮丽的事业也许不如保尔柯察金的宏伟壮大,但是就如Davison老师所说,我希望过有觉知的人一,那么「觉性人生」就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在学习经学、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觉醒,活出唐老师描绘出的理想人生姿态,不枉此生在世间转一遭。
三、关于知天命
孔子是五十才知天命,孔子不是出生就知天命。所以有的人,從小就很有這種經學的弘揚,自利利他,坦白講,不一定。孔子五十才知,就他可以在這方面努力,但是不一定知天命。什麼叫不一定知天命?就說你一直努力努力,到拐點的時候,你覺得就好像你有這個機會。總而言之,我們就是努力努力努力就對了,最後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感谢唐老师讲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帮我去理解「知天命」这个宏大命题。知天命在我看来是一个过程,持续的过程,在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的道路上,不断累积,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个拐点,然后我们就好像看到那个机会,那个「天命」闪烁的微光。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需要这一路的努力与体悟,终有可能达到知天命的时刻,没有前面努力的累积,也是不会遇到和「天命」狭路相逢的时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先问耕耘,再问天命」,三十四十岁该做的事情都做充分,五十岁及以后「天命」来敲门。
四、关于学习
學下去的時候,就會知道日子過的很快。什麼叫做「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看到國學的價值,對文化放手那是欲罷不能。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出路或者有緣人的出路,我們好好的在經學裏面去找到它的解釋,去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像這種努力,在世間的覺受可以找到。靠團隊的力量大家一起學習,退轉的時候有他人相扶持。看到別人法喜的時候,又會讓自己受到鼓舞。
学习的状态,听唐老师描述着都是很心动的感觉,自己在投入地学习《论语》、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也常常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吃饭睡觉都不重要,也都顾不上,快乐地不知疲倦,仿佛时间静止在那一时刻,等学习结束后,常常发现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带来的欢愉。共学的状态,唐老师说得也很到位,自己偶有松懈之时,看看群里面学友们的发奋图强,瞬间就会重新获得满满动力;大家积极踊跃分享所思所获,从彼此的文字中汲取灵感、智慧和力量,随喜着学友们的收获,法喜充满,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做终生学习者,做长期主义者,从经学里获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出路,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五、关于志同道合
我們學經學的要像這樣的,給自己安身立命,給自己快樂,法意充足的時候,給自己打氣,容光泛發。堅持下去,而且「德不孤,必有鄰」,一定會有跟你相和的人,跟你相和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你能夠利益他人的力量就越來越大。當然,就越來越不會退轉了。
唐老师说的特别引发共鸣,我想到了夏老师说过的,「哲学就是退无可退之处的安身立命之所」,这里的哲学替换成经学,也是一样的。行走于世间,再喧嚣热闹,我们也会有片刻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孤寂与失落。但是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就一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在《论语》共学群,我们和天南地北、海峡两岸、全球各地的学友们共聚一堂,跨越时空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我们相互扶持和鼓励,彼此启发和感召,在经学的学习与传承中,收获日益增上的法喜,一路向前,绝不退转。
六、关于善
善有時候還要懂得善巧方便,不是只有心態而已,還要懂得迂回曲折。像《大學》裏面講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君子不是只有一個利他的心,還有利他的能力,利他的學問,利他的善巧方便,還要有利他的團隊。那在引導別人的時候,還要懂得擇法,還要懂得攝法,還要善用情緒。
唐老师教导我们,善,不仅仅要有善心善念,不仅仅要有利他的心,还要有能力、有方式方法、有善行善举。在行善过程中,我们不是要高举善的大旗,一条路走到底,要在行进过程中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圆融变通,懂得从善如流,懂得无所不用其极。仅有发心的善念不够,要成事,还要在整个行为举止中在善的边界内灵活行事,这样才是有大智慧有善德的体现。
七、关于孝道
我們要想想父母那個時代跟我們這個時代本來就不一樣,我們要走到那個時代去體會他們,就像他們走不到我們這個時代,很難體會我們。但是我們來走到他的時代,先體會他,先瞭解他。你一定要瞭解他、懂他,你才知道要怎麼去改變他,你才知道要什麼角度去切入、去勸諫他,什麼場合去勸諫他。
唐老师在讲到孝顺父母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父母,其实也是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的,我们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他们之所以这样行事的原因。这也是践行「恕」的思想,构建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更能理解和体谅自己的父母。我也是越大越懂得体谅父母,甚至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年少时轻狂任性,总是会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暴露自己性格最不堪的一面。越长大越觉得,为什么把伤害带给自己最重要的人呢?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行为。以前,总觉得父母和我是「三足鼎立」模式,而自己这一「足」更弱一些,随着自己年龄增长,父母越来越年迈,自己的这一足愈发强壮起来,而父母却显得脆弱了。有「老小孩」的固执,有面对科技时代的束手无措,有遭受疾病的不堪一击,而我,要担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孝顺,百孝顺为先,我会更多地从他们的出发点去关怀理解他们,也从体谅他们的角度合理提出建议,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我做一切都是以他们为重的心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自己无能为力之时再追悔莫及,要趁自己可以尽孝之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一句问候,多一声感恩,多一份关怀,对一些付出。
八、关于儒释道
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蓋世無一人而不在倫常兮,倫常之內也無一人離開心性之外。所以,這些佛學跟儒學其實跟道家,他們彼此都有相輔相成,經學是互相幫忙的,而且同是英雄,看法都會相同。
唐老师完美地解释了「儒释道」三者的共通之处。我一直觉得「儒释道」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仅了解到皮毛的皮毛,不敢妄自菲薄,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参悟,不断追寻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精神内核,开启这一场「寻根」「探本」之旅。
唐老师的答疑内容十分丰富,我也只能择其一二略谈收获感悟,希望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唐老师的教诲与指导,在觉悟人生路上汲取更多的收获,拾撷更多的灵感,以梦为马,追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