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又厚字又多的心理学教材最后两章,我开始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陈述这两章的内容(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味的重复物质当然好,但是到达一定量后,同等物质增长带来的幸福感也会减少,这就是适应性水平现象,但既然生在这么一个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想要更多钱的社会里,这一章就不再表述了)
司法应用
事实上就如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却不承认的一样,人们事物的眼见为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眼见为实,在陪审团制度的国家,人们更相信声泪俱下的证人,而怀疑镇定陈述的辩护律师。
而证人们的证词有时候也并非那么可靠,北卡罗来纳州的詹妮弗,在经历了悲惨的强奸案后,根据痛苦的记忆指认了第一名犯人,即便在听到其他人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也断然说自己未曾见过那人,直到十一年后的DNA检测证实了她的判断是错的,亲身经历痛苦的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往往不用负责的现场目击者呢。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偏向呢,其实很好理解,首先是目击者本身,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即便你身处现场,也可能因为观察细节,比如首饰,纹身,而没有注意疑犯的面部,体型,身高等关键因素,其次是复述,如果你在上庭前需要自我复述,即便你的记忆可能没有那么准确,但根据错误记忆进行的复述依然会让你坚定你的观点。最后是权威效应,如果你记忆中的模糊点被人反复的通过询问诱导,尤其是当对方又有一些权威身份(比如警察)时,你也很容易怀疑自己而改信对方。
那如果你是一名想了解事实真相的询问者,该如何避免产生这些问题呢,首先你可以使用启发性的询问,而不是诱导性的询问,比如问身高多少,而不是问是不是身材高大。其次,就是在指认的时候,不要给目击者人群中一定有犯人或者没有犯人的心理暗示,最后,作为一个想了解真相的人,你自己也需要能模拟目击者的场景,判断当时的条件与证词的逻辑关系,而不是一味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