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7月份又开始了读书行动,虽然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只读完了两本书,但是通过简书看别人写的读书笔记不少。感觉各种方法都有可行之处,但是自己真正能运用的,还是一直坚持的方法(死脑袋,真该敲敲)
跟着快速阅读的节奏走,发现速度一快就不记得内容了;于是再次从头看,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可以每周一本书,每天坚持2小时,第1小时看第1遍,0.5小时重温习一遍,抓作者的重点,梳理思路,接下来的0.5小时完成读书笔记。但是紧紧只是记录了作者的观点,或者自己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地方!现在若回顾原本看过的书,可能只记得一点点。
再再次开始阅读之旅的时候,读的第一本书《高效学习》。作者的一句话让我脑袋开窍了:有输入就要有输出——看完这本书/文章,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不要求一定要是正确的,重在有!因为这个才能激发自己思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过了,忘记了;做过的,印象才深刻!通过文字的输出,逼迫自己进行思考!
目前我开始在没读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都会写下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对自己的提问。要么从书本身;要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可能在随后的阅读中或工作生活中找打解答;有些则需要自己进一步查阅资料;又或者放着不需要处理!
在手帐课的学习中,老师提出了:旧知、新知、实际行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个人觉得这个方式很好,有尝试运用,绝对的可以迫使自己思索(我现有的认知是……;通过阅读,我获得了哪些新的收获:阅读之后,我要对应的采取的行动清单是……)
短期内会运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读书学习,在年末的时候,把自己这一年读的书进行归纳汇总,形成知识内在体系,凝聚成“结晶”,我想这样应该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