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运动完习惯性要求妈妈买零食。姐姐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不行!”
然后,回家的路上,姐姐和弟弟一直都在为“买”和“不买”争个不休。
实在听不下去的老妈只能提醒姐姐:赶快换话题,转移弟弟注意力!
结果,姐姐成功转移了弟弟的注意力20秒,最后又纠结到是买零食还是买玩具的话题中去了
这里,我想到一个角度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一个问题需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能见到不同的景象和问题。
一个问题,如果转移一下视野,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和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尼采曾经说过:“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作为相同的事实,不同的人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而据此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更是千差万别。
反过来说,为了更接近事实和真相,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虽然视角的构成要素和一个人的位置、处境以及修为的关系相当密切,也不容易改变,但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看到另一面”的能力,也是可以办到的。
比如有一种方法叫“反过来看”。不管你的情绪多么激烈,尝试着从反面看一下,从另一面看看有没有道理。比如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听话。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可是反过来思考一下,家长的话就是千真万确的吗?家长让孩子听的“话”,自己做到了几分呢?言传身教,是需要能力和信用的。
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坐标系法”,其实就是说一个标准问题。跟什么比,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坐标,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比如,我有一个初中老师,二十年基本上容貌没啥变化。我在路上见到他,由衷地说:“老师,你和初中刚带我们那会一个样!”哪知老师哈哈大笑:“我就长得那么着急吗?二十年前就这样?”
这是比较参照系的问题,看你参照的是过去还是现在,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曾在网络上转发很多的一句话,说的也是不同时空带来的不同感觉:“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很有意思吧!所以,很多我们以为的喜怒哀乐,换个角度换个维度来看,可能就跟身边吹过的微风一样那么轻那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