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芭洛玛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富人家庭,在循规蹈矩的各种限制下,她的生活就像个鱼缸里的小红鱼,每日兜兜转转却毫无意外。既然个人的命运是命中注定,那生存的意义何在?既然生命的长短并不会带来额外的价值,何不完成使命后就自我解脱呢?死亡是摆脱束缚的一种途径,因此,小萝莉计划在12岁的生日自杀,临死前她希望拍摄一部揭示生活为什么如此荒诞的电影。
不能因为有一颗想死的心,往后就要像烂菜帮一样混日子。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在哪个年龄死,而是在死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
她游荡在各个角落,用老爸的旧摄像机记录着身边的一切:被鱼缸困住的小红鱼,好胜的姐姐,和植物对话的妈妈,重视工作多于家庭的爸爸……透过镜头,她变得细致而敏感。她观察到看起来粗鄙不堪的米歇尔夫人在阅读名著,这个意料之外的细节让小萝莉有些惊喜。同时,新来的日本邻居似乎也对米歇尔夫人另眼相看,因此小津格郎问她关于荷妮·米歇尔的情况时,她狡黠地反问:“您也觉得她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对吗?”。
米歇尔夫人让我想起刺猬,浑身竖满尖刺,像一座真正的堡垒,但我认为,她和这些表面慵懒的小家伙一样,内心深处其实很细腻,性喜孤独,而且异乎寻常的优雅。
——这是芭洛玛在小津家做客时,对荷妮的正式评价。也直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矮胖的门房荷妮才是女主角。这个时候的小萝莉已经开始对荷妮产生兴趣,会从各个角度拍摄荷妮的日常生活,但是她对于死亡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预演各种自杀方案(其实不管是突发心脏病还是剖腹自杀的镜头都莫名觉得有些喜感)。甚至盯上了姐姐的小红鱼,给它投食安眠药并随马桶冲走,试图结束小红鱼无意义的生命。
当荷妮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小津格郎微笑着接过话:而不幸的家庭各自有各自的不幸,她的眼神分明表明她已经被击中了。然而囿于自己与小津先生的身份差异,她粗暴地打断自己的非分之想。因此在小津送她精装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时,试图伪装自己不识字,看不懂名著;在小津先生邀请她去餐厅庆生时,第一反应也是立马拒绝。
毋庸置疑,荷妮的内心是向往爱情的,但是又害怕真实的感情会带来伤害。她竖满尖刺,希望隔离别人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当然和大多数电影一样,主人公的矛盾与纠结最后都会回归于内心。既然是个向往爱情的人,荷妮慢慢被打动,不再拘泥于世俗之见,开始接受小津先生的爱情,然而悲剧也接踵而至——荷妮被洗衣店的小货车撞死了。临死之前的荷妮是平和甚至开心的,我想是因为她已经拥有了所追求的东西吧。
我的心像蜷缩一团的小猫咪,我想和您喝最后一杯清酒。人们如何定义生命的价值呢?芭洛玛,但愿你生命的价值与你的期许相当。
荷妮的死亡让芭洛玛非常伤心,却使她开始重新审视死亡。
这就是死亡吗?再也看不到您爱的人,再也看不到爱您的人,如果这就是死亡的话,那真和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个悲剧。
荷妮在死亡的那一刻,已经准备好去爱了,典型的悲剧套路——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影片在小萝莉的独白处结束了,虽然没有明确的镜头,目测小萝莉并不会自杀。死亡的确能摆脱束缚,但是死亡之后,爱和希望就彻底终止了,这个时候的自由又有什么价值呢?而活着,还有爱,还有希望能抗争命运的安排。
——————————————————————————————————
这是一部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的影片。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故事。古灵精怪的哲学少女芭洛玛觉得被无形的鱼缸束缚,希望通过死亡获得自由。门房荷妮被阶级束缚,刻意营造粗俗的形象来换取内心的自由。
后来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小萝莉芭洛玛是孤独的,她睥睨家庭生活,不愿按照遵循预设的轨迹生存,才计划在生日当天自杀;门房荷妮是孤独的,所以将一颗柔软优雅的心包裹在肥胖丑陋的身躯背后;小津先生也是孤独的,养的一对猫竟然以《安娜·卡列尼娜》中厌恶城市的“列文”夫妇命名。纵然孤独,所幸也能找到同类,产生的友情和爱情才弥足珍贵。
最后发现影片的主题似乎是“生命的价值在于爱和希望”,原来是俗套而温暖的鸡汤啊。
小萝莉是缺少爱的,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常年抑郁;未来她大概会像小津格郎的孙女一样,“多金,家族唯一继承人;往后会中断学业,嫁给家财万贯的银行家之子,戒毒治疗3天后,在一尘不染的家中,拉扯大4个孩子,最后以离婚收场,变成罹患忧郁症的酗酒亿万富婆”,这种命中注定的生活让芭洛玛觉得生命了无生趣。
然而在与荷妮和小津亲近之后,小萝莉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而且开始反思:“我的命运写在脑门上了吗?我就是相信命中注定,所以才想死。可是万一能让自己成为自己尚未成为的样子呢?我能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不是已经注定的那样吗?”
影片最后她将被自己从马桶冲走的小红鱼从荷妮的房间里拿回家,虽然她还不懂为什么小红鱼会出现在荷妮房间。我想这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非凡的生命可以改变命运的安排,小红鱼如是,荷妮与小津亦如是。
然而只有活着,才有改变的希望。“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有爱,有所期待,这就是生存的意义。来,干了这碗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