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应该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教与学”了。
教: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周五进行了单元检测,我浏览试卷后发现许多题目是在课堂上未涉及的,也有些是轻描淡写带过的,也就是没有“咀碎了而喂之的”。我担心孩子们的作答。下午改毕,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正常发挥(很大一部分有了较大提高)。我思索着,我的课堂有多少是无效的,特别是那些重复,低效,口干舌燥的讲解,对于学优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对于中等生是“炒闲饭”,对于学困生依然是讲台上的“噪声”。
这让我想起了教师“三不讲”: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知道的不讲。对于一个知识点,应该会同时具有上面三个属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分辨、筛选出每位学生属于“哪不讲”,从而有针对性的讲。所以每位教师要善待自己的声带,尽力做到“适时而讲”,更不要发吼,都说发吼是无能的表现。
学:这一周的理论学习没有超过一小时,《做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阅读不到三十页。听课五节,并对《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做了简要的评析。其它四节课分别是《折线统计图》、《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集合》、《找次品》练习课(窗外听),对于这几节常态课,都和执教者简单的交流了。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一定要心中有数,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千万不要只看到教材表面的形式,而不关心内在的编排意图,这是很可怕的。
希望在下周能多和几位学生谈谈心,也许这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哪怕是有一位学生有一点点改变,我的工作就十分值得的。召开一次家长会,毕竟又有许多新面孔的家长了,互相交流有利于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