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至 —— 重要的传统节气
(一)冬至的历史渊源
冬至有着深厚且悠久的历史渊源。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也因此被称为 “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那时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专门过 “冬至节” 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流传至今。
在汉代,冬至被称作 “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 “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 “拜冬” 礼俗。《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 “安身静体” 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 “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到了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 “冬至郊天”,宫内还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如同元旦一般。
(二)冬至的天文与气候特点
冬至在天文和气候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从天文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最为倾斜,所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古称 “日短”“日短至”。不过,自冬至起,阳光直射点开始由南回归线北移,白昼便会渐长,民间也有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的说法。
在气候特点上,虽然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这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在短期内气温仍会继续下降。而且冬至开始 “数九”,民间流传着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的歌谣,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数九寒天”。不过,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也存在差异,比如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 1 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 10℃以上,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二、北方冬至的独特习俗
(一)吃饺子的传统
在北方,冬至吃饺子可是一项由来已久且备受重视的习俗。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 “医圣” 张仲景的 “祛寒娇耳汤” 之恩。东汉末年,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时,见百姓受冻挨饿,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他便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放在锅里熬煮,之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 “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 “娇耳”,再搭配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 “娇耳”,喝了 “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就模仿着做这种食物,并逐渐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传统,民间也流传着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的说法,有着 “消寒” 之意。
而且饺子在北方冬至这天的寓意还不止于此,饺子馅料多种多样,不同的馅料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美好寓意呢。比如在包饺子时,有人会把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的人,预示着来年诸事顺遂;吃到糖的人,意味着来年的日子更加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则寓意着健康长寿;要是吃到枣和栗子的人,便象征着早生贵子。由此可见,饺子在北方冬至习俗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呀,几乎每家每户在冬至这天都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热热闹闹地迎接冬至的到来。
(二)其他饮食习俗
除了吃饺子外,北方在冬至还有宰羊、吃馄饨等饮食习俗。冬至时节,不少地方会宰杀羊只,羊肉性温,在寒冷的冬日里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养身体,所以炖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就成了很多北方家庭冬至餐桌上的美味。像山东滕州一带,就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着驱除寒冷,保佑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同样历史悠久,馄饨形如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混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是为了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也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美满和谐。薄薄的馄饨皮包裹着鲜香的肉馅,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煎着吃,都别有一番风味。
(三)民俗活动
在古代,冬至对于北方人来说可是个很隆重的节日,官府会举行祝贺仪式 “贺冬”,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 “安身静体” 的节日。那时,“贺冬” 是官方例行的重要活动,官员之间还流行互贺的 “拜冬” 礼俗呢。
到了现代,虽然很多传统仪式不再像古时那般严格执行,但在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些独具特色的冬至庆祝方式。比如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团聚在一起,长辈们会给晚辈讲述冬至的故事和传统习俗,让年轻一代了解冬至的文化内涵;还有的社区会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煮饺子,邻里之间共同分享美食,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在这个寒冷的节气里,大家的心也因为这些活动而变得格外温暖,仿佛将冬日的严寒都驱散了几分呢。
三、南方冬至的多彩习俗
(一)吃汤圆的讲究
在南方,冬至吃汤圆可是一项极具代表性且寓意美好的习俗呢。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所以每到冬至,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总是必不可少。
在江南地区,冬至吃汤圆也叫 “冬至团”,人们常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成各式各样的馅料,包在软糯的糯米皮里,搓成圆滚滚的模样。古诗云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明清时候,冬至节各家都会做汤圆,用来拜神祭祖,随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还有 “吃了汤圆大一岁” 的说法,这让冬至吃汤圆更添了几分仪式感。
潮汕地区的人们在冬至这天也必定会吃一种叫 “甜丸” 的汤圆。在当地有这样的童谣:“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足见人们对吃汤圆习俗的重视。旧时,若有华侨冬归春走,家中留着的那一碗糯米粉,承载的便是未归亲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即便到了现在,要是家人在外工作未能赶回来,潮汕人家也会专门留下糯米,等亲人归来后煮上一碗汤圆,盼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而且呀,汤圆的口味和吃法在不同地方也存在差异哦。从口味上来说,总体呈现出 “北方好甜口,江南好咸口” 的现象,像上海、苏州、常德、无锡和杭州等地,就偏爱咸口的 “肉汤圆”,那鲜香的肉馅包裹在软糯的汤圆皮里,别有一番风味呢;而在食用方式上,水煮汤圆最是常见,滑而不腻,口感极佳,吃的时候还可以喝少量汤圆汤,有着 “原汤化原食” 的功效,能避免汤圆中一些营养流失在汤里。不过,虽说煎炸型的汤圆闻着比较香,但会导致油脂、热量过多摄入,不利于健康,所以相较之下,水煮汤圆更受大家青睐。
当然啦,汤圆虽好,可不能贪吃哦。毕竟汤圆主要是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糯米比较黏稠,不太容易消化,尤其是做成糕饼以后。每次进食汤圆的时候,以 4 - 5 颗较为适宜,并且要细嚼慢咽,不能餐餐连续吃。吃完后,最好先活动一下,不宜马上躺着,而且汤圆得趁热吃,冷了就更难消化了,只是也要小心别吃过烫的汤圆,以防烫伤口舌呀。
(二)祭祖传统
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冬至有着庄重的祭祖传统,这是人们缅怀祖先、传承家族情感的重要方式呢。
冬至祭祖的时间通常是在吃过早饭之后,家里人会先布置好条案,把祖先的像、牌位等恭恭敬敬地请出来,放置在正中间位置,然后点上香烛,准备好供品。供品那可得讲究啦,饭菜、酒水、茶以及荤素搭配的菜肴一样都不能少,像荤菜体现着对祖先的敬意,素菜则寓意着家族的祥和,这满满的一桌供品,饱含着后人对祖先的深深怀念之情。而且呀,参与祭祀的家庭成员往往都会穿上整洁的新衣,以表示对祖先的敬重之意。
一切准备就绪后,祭祖仪式就开始啦。大家会按照辈分的长幼顺序依次排队,先由主祭人神情肃穆、满怀诚意地宣读祭词,饮水思源,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思,诉说家族传承至今的不易,也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遂、兴旺发达。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都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更承载着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呢。
(三)地域特色习俗
南方地域辽阔,不同地方在冬至还有着各具特色的习俗,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缘由和美好的寓意哦。
在川滇等地,冬至可是杀猪、吃羊肉、做腊肉的好时候呢。按照农村的习俗,这一天要杀猪烘腊肉,各家各户都会请来屠宰师傅帮忙。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烧水、磨刀,热热闹闹的,一上午都停不下来。清朝《增修灌县志》里就提到冬至时,“乡村于是日多宰割猪只和盐置诸瓮内,十余日取出熏干,谓之‘腊肉’,以为来年宴客、饷农之费”,可见这冬至制作的肉食在民间可是很重要的呢,人们又称之为 “冬至肉”。这里面还有讲究哦,比如羊肉也是四川人冬至必不可少的美味,究其原因呀,是因为 “羊” 与 “阳” 同音,人们觉得吃羊肉不但可以让身体强壮暖和,还有助于增长 “阳气”,所以羊肉就成了冬日滋补的佳品啦。
而杭州人过冬至,年糕那可是餐桌上的 “主角” 之一哦。这吃年糕的习俗从清末就开始有啦,“糕” 谐音 “高”,有着五谷丰登、年年高、节节高的美好寓意,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大家都很看重呢。讲究的家庭呀,在冬至这一天三餐都会做出不同风味的年糕来,像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年糕,那香甜软糯的口感开启美好的一天;中午来一盘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丰富又美味;晚上则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热汤配着年糕,吃下去浑身都暖暖的。农村里打年糕更是有着浓浓的过年气氛,把蒸好的糯米粉放入石捣臼,爱吃甜的人家还会加点糖,然后人们脱去厚重的外套,只穿着单衣,抡起木锤用力砸向石捣臼,随着那 “咚咚” 的锤声,家里就越发热闹起来了,仿佛年味儿也随着这年糕的制作越来越浓啦。
除此之外,在浙江台州还有 “三门祭冬” 的习俗呢,这祭冬仪式讲究先祭天、后拜祖,伴随着一声高亢的喊声,鸣炮、击鼓、奏乐、整冠束带、撩衣进步、三叩三进香等仪程一一展开,而家庙内八仙大桌上,早就摆满了丰盛的祭品。这庄重肃穆的仪式,传承了 700 多年都从未中断过呀,充分展现了当地百姓敬畏自然、崇尚祖德的深厚情感,也成了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呢。每到冬至,三门县附近 20 多个村的杨氏族人不管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甚至有的年轻人即便远在国外,也会不远万里飞回来,就为了准点参加这场意义非凡的祭冬仪式哦。
四、南北方冬至习俗差异总结
(一)饮食差异对比
南北方在冬至的饮食选择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偏爱饺子、馄饨等面食类食物,饺子堪称是北方冬至餐桌上的 “主角”,这一习俗背后还有纪念 “医圣” 张仲景 “祛寒娇耳汤” 之恩的典故。相传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熬煮后,做成 “娇耳” 分给百姓,治好了大家冻伤的耳朵,人们便模仿着做出了饺子,并流传下冬至吃饺子的传统,还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的说法,其馅料多样,不同馅料被赋予了如诸事顺遂、日子甜美、健康长寿、早生贵子等美好寓意。除饺子外,像山东滕州一带流行冬至喝羊肉汤,吃馄饨的习俗也由来已久,馄饨形如混沌,人们食用馄饨意在破除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承载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而南方多钟情于各类糯米制品,汤圆是南方冬至极具代表性的美食,象征着团圆、美满,寓意家庭和睦、幸福,比如江南地区称冬至吃汤圆为 “冬至团”,会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料,包在糯米皮里搓成圆球状,还有 “吃了汤圆大一岁” 的说法,增添了仪式感。潮汕地区的人们冬至必吃叫 “甜丸” 的汤圆,足见对这一习俗的重视。并且汤圆在口味和吃法上也各有特色,有甜咸之分,像上海、苏州等地偏爱咸口的 “肉汤圆”,不过水煮汤圆因其滑而不腻、能避免营养流失等优势更受青睐。
造成这种饮食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有关,北方是小麦的主产区,面粉产量丰富,为饺子、馄饨等面食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南方则盛产水稻,糯米资源丰富,使得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汤圆等食品更为常见。另一方面,也和地域文化传承有关,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民俗文化,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饮食偏好与传统,并且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巩固,形成了如今冬至饮食上鲜明的南北差异。
(二)民俗活动差异对比
北方在冬至的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古时官府会举行 “贺冬” 仪式,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间互赠美食、相互拜访,大家 “安身静体” 地过节。即便到了现代,部分地区仍保留着独特的庆祝方式,比如长辈会给晚辈讲述冬至故事与习俗,社区会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分享美食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寒冷的节气里感受到浓浓的温暖氛围,传承着冬至的文化内涵。
南方的冬至民俗活动则更侧重于祭祖,很多地方都有庄重的祭祖传统,是缅怀祖先、传承家族情感的重要方式。一般在吃过早饭之后,家里人会布置好条案,恭请祖先的像、牌位等,放置在正中间,点上香烛,准备荤素搭配、种类丰富的供品,参与祭祀的家庭成员还会穿上整洁新衣,以表敬重。祭祀时,大家按辈分长幼顺序依次排队,由主祭人宣读祭词,感恩追思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平安顺遂、兴旺发达,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些民俗活动差异背后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北方受古代官方礼仪文化影响较深,“贺冬” 等活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冬至这一节日的重视以及集体性的庆祝方式,发展至今,依然保留着重视团聚、邻里互动的文化特点。南方则更注重家族传承和血缘纽带,冬至祭祖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家族延续、家族荣誉的重视,通过代代相传的祭祖仪式,强化家族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也彰显了南方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
五、冬至习俗承载的美好寓意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冬至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与殷切期盼。
在北方,那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能驱散冬日的严寒,其多样的馅料所蕴含的诸如诸事顺遂、日子甜美、健康长寿、早生贵子等寓意,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生活满满的期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的热闹场景,也凸显了团圆的美好。还有冬至宰羊、吃馄饨等习俗,羊肉汤带来的是身体的暖和与对来年的美好祈愿,馄饨则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生活以及阳气生长的渴望,都展现出人们希望生活顺遂、祥和的心愿。
南方冬至吃汤圆,圆滚滚的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寓意家庭和睦、幸福,那一碗碗汤圆里满是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庄重的祭祖传统,通过精心准备的供品、肃穆的仪式流程,表达着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思,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遂、兴旺发达,这背后是人们对家族延续、家族荣誉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像川滇等地冬至制作 “冬至肉”、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浙江台州 “三门祭冬” 等各具地域特色的习俗,也无一不蕴含着人们对生活富足、身体强壮、敬畏自然、崇尚祖德等美好向往。
冬至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的这些美好寓意代代相传,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它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历史相连,与先辈相通,让我们能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铭记这份对团圆、健康、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和传承冬至习俗,让这份美好在时光中延续下去,在每一年的冬至都能重温这些温暖且充满意义的传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