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挺早,3点03分。
醒了以后就睡不着了,干脆起床看会书。
前天因为起的早,着了凉,引起老毛病腰肌筋膜炎犯了,腰痛的下不了床。
这两天一直不方便,上下楼梯痛的发抖,稍不留神,一身冷汗,为了个腰时刻战备着。
现在才知道,真正有病的时候身体和情绪都不会怎么好。
特别是精神状态不佳。
这两天什么都没有做,一心一意的保护腰。
刚来到西北的这个小城,感觉很舒服。上班的时候,开车几分钟,很从容。后来为了接孩子,把车给了爱人,自己骑自行车,20分钟,感觉没有开车好;再后来,自行车不好用了,换了走着,需要45分钟,感觉还是骑自行车方便。
因为腰痛,早晨爱人给我穿袜子的时候,想想看,其实能走着也是很不错的。
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简慢少缓,生活简单点,眼光长远点,这是生活道理。
看样子这腰痛的值得。
《百战归来》的初稿快要出来了。想起初稿里的第一部分,求道。现在感觉有问题。
第一章的标题我是写了困顿困顿、迷茫迷茫;第二章写了“还是困顿,还是迷茫”。
因为给孩子和母亲看病借钱感觉没了面子,就叫困顿,因为前途渺茫升官无望,就叫迷茫;因为接触了直销保险培训,不知道该选择做什么而再次迷茫。
现在看了好笑。
一是有苦情的怀疑,感觉用悲惨的故事来开篇会吸引人。二是放大了自己的感觉,还是太自我了。
就像92年的时候,为了留队,跑了10多天,天天做工作,嘴唇起了泡,求领导帮忙,想了各种办法都不行。最后,因为我的一封信解决了问题。
那个时候,世界的中心就是我。怎样战胜困难,有感悟有心得有决心还有努力的方向,整的很隆重。当时我的感悟是:遇到困难,一是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二是要努力争取,认真积极的想办法做工作。这是当时的想法,那个时候,感觉全世界都是苦难,我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经过一件事,忽然成熟了许多。
现在看来,那所谓的挫折或者困难,其实也不值得一提。本来一个战士的留队,在领导看来,即使是现在的我看来,事情也不大。再就是,通过那次的努力,应该得到的真正教训是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要明白,一切事情要靠自己。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救世主就是你自己。
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坚持,靠自己的努力。
努力,是为了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除了流泪,一无所有;
努力,是为了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出了惭愧,一无所有。
努力,是为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初稿还要改。
至少是不能用这种悲观的消极的标题,即使还是一样的故事,但境界要提升。
不能总是愁啊苦啊的,那是年轻人的感叹。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
估计过不了几年,我再看现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会感觉可笑。
老天爷对谁都是公平的,你现在得不到想要的,将来会给你更好的。
说是直销、保险、培训,我象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其实,现在看还是撞对了。
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什么都做。
什么都尝试下,要不怎么能知道梨子的滋味?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缺了哪一味都不完整。
公元前489年,孔子遭遇重大危机,也就是史称的陈蔡之厄。
陈蔡两国的大夫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阻止孔子拜见楚昭王,于是同时征发徒役围堵孔子。
整个围困持续七天七夜。
面对如此困境,众弟子的心情都恶劣到了极点。
孔子察觉到了这股情绪,便把众弟子一一叫来,给他们出了一个问答题:《诗经》说“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学说难道错了吗?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呢?
人在面对失败时,第一反应是愤怒,之后便是抱怨——所谓呼天抢地骂爹娘。再往后就是困惑与怀疑,怀疑自己过往所走的道路是不是错了。
孔子提出的问题,正是此刻众弟子心中所疑虑的。
子路第一个回答:我猜想应该是仁德还不够,所以人家不相信我们。我猜想应该是智慧还不够,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主张。
子路的思路是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儒家修身经常采用的办法,正如《孟子》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事情不成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自己身上找根源。
孔子怎么回应呢?
孔子说:是这样吗?由啊(子路名叫仲由),假如仁者一定为人所相信,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呢?假如智者所主张的一定成行,又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无论是仁爱满满还是智慧绝伦,都不一定必然为他人所接受。因此,当失败来临时,一味从自己身上找答案并不可取。
子路过后,子贡第二个回答。
子贡叫端木赐,他是吕不韦一类的人物。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并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这是一个在世俗中有大成就的人。
子贡说:夫子您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接纳您。夫子您何不自己稍微降低一下呢?
啥意思?子贡的意思就是说,夫子您太过理想主义了!如果要想贯彻夫子您的学说,必须向世俗社会做一些妥协。
孔子周游列国安利他的治国方略,可无一人采纳。后人对此的解释大体与子贡相同,好听一些,是理想主义;贬低一些,叫不合时宜。
孔子怎么回应呢?
孔子说:赐啊,良农能努力把土地耕作好,但无法保证一定能有收成。良工能保证工艺精巧,但无法保证一定符合他人的心意。
君子能够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结网一样,先构出基本的大纳统绪,然后再依疏理扎,但无法保证被统治者接受。如今你不好好研修学问,却只想着为人所接纳,赐,你志向不够远大啊!
对于子贡的答案,孔子也是持批判态度,认为他跑偏了,缺乏远大的追求。
最后一个回答的是颜回。
颜回说:夫子您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接纳您。虽然是这样,夫子还是努力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不被接受,才能显现出君子的本色!
如果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是他自己的耻辱。可如果已经大力研修学说但还不被人所采用,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听到这个回答,孔子终于欣然而笑,随即开起了玩笑:真有你的,姓颜的小子!假如你是个土豪,我甘愿给你当管家。
孔子为什么最中意颜回的答案?自然是因为对方说出了他的心声。
在孔子看来,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指标,并不在于是否为世俗社会所广为接受,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是否有所追求并坚持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他所认可的君子之道。
如果仅仅为了取得他人的认可与世俗的成就,就放弃自己的做人准则与人生追求,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孔子与弟子的这番对话?
首先,面对困境,我们固然要多做自我反省,可我们也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只是命运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罢了。
一味地反求诸己,其实是走到了另外的极端。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努力,虽然不再说人定胜天的口号,可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主观能动性几个字,区别真的很大吗?我们还是把一切归结到自己身上——不够努力,不懂人际沟通,商业嗅觉差,没有掌握某种方法或技巧······
然而,这种观念显得太过狂妄,而狂妄又常常源于无知。
孔子认可人的积极进取,可他同样相信天命。天命不是迷信,用现在的术语,其实就是偶然性,或者说是运气。
只有明白了偶然性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活着。
其次,现代社会,成功是衡量一个人唯一的指标。为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这必然就导致做人底线的沦丧。人生追求更好似天方夜谭。
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可是,当一个有所追求的人在现实面前遭受接连的失败时,妥协是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词汇。一些人把它叫做成熟。
然而,这种成熟带给我们的不过是苟活二字。像咸鱼一样没有追求的生存,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如何真正的活着,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当我们确定了优先级后,才能更好地驾驭人生的困境。
如果这困境是因为我们能力不够,那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可如果失败是因为价值观不同——转型期的中国,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那么我们要做的不是妥协,而是坦然面对,坚持自我,不忘初心。然后寻找下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