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2】
辛丑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清澄和熙,风景优美。和几位邻居,同到斜川游玩。在长川之滨,眺望曾城山(鄣山)。傍晚时分,鲂鲤跳出水面,鳞片在斜阳中闪耀;水鸥乘着和风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有名声,不必再对它叹美了。至于曾城,周边都无依靠连接,独立挺秀于皋野之上。联想起神话中昆仑山上的层城山,更爱它佳妙的名称了。愉快地观赏还觉不够,于是,即兴做起诗来。悲叹日月流逝,伤悼我们的年岁不肯停留。每人写上自己的年龄籍贯,并记载游玩的时日。
新年开始,一瞬间已过五日,—生如过客,忽忽终将归休。
想到这儿心怀不免震动,乘着这良辰且去春游。
天气晴和,天空澄清,大家依长幼围坐,依傍着溪水长流。
平静流淌的溪水中,鲂鱼在游动,幽静的山谷中高飞起鸣叫的沙鸥。
浩荡的湖水荡开了远眺的目光,无限留恋地凝视着那高耸的曾丘。
虽然还不及昆仑九重那么神秀,眼光所及已经是无与比俦。
提起酒壶在宾朋间传递,斟满了酒又互相劝酬。
不知道从今以往,能不能欢乐依旧?
半醉时放开高远的胸怀,忘掉那人生的永恒之忧。
暂且痛享今朝的欢乐,明天如何又何必强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57】
辛丑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
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新岁匆匆又过五日。我的生命终将止休。想到这些胸中激荡,趁此良辰携友春游。
天气和暖碧空如洗,依次列坐偎傍溪流。缓缓流水鱼儿驰游,静静空谷高翔鸣鸥。
湖泽广阔纵目远眺,凝视曾城沉思良久。秀美不及曾城九重,目极四周无与匹俦。
提起酒壶款待游伴,斟满酒杯相互劝酬。尚且不知自今以后,能否如此欢乐依旧?
酒至半酣放开豪情,全然忘却千载忧愁。今朝欢乐姑且尽兴,明日如何非我所求。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16】
辛酉年正月五日,天气睛朗和暖,风物闲静优美。我同两三位邻居,一起游览斜川。我们站在悠然远逝的溪流边,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鲤跃出水面鳞光闪闪,水鸥乘着煦和的轻风上下翻飞。说到那庐山,已为人们熟知,也就不再为它迷人的景色赞叹。至予曾城山,旁无依托,周围没有别的山同它连接,在平川湖沼之中拔地而起,秀丽无比;想到昆仑山也有一座神仙住的曾城,就更加喜欢眼前这座山的美名。我们这样愉快地议论着,仍觉不足以尽情,接着就赋诗,抒发自己对岁月易逝的伤感,寄托对年华不再的哀叹。然后各位游伴分条写上年龄、籍贯,以记述这一天的情事。
开年转眼到了第五天,时间过得真快,我的生命已经接近尽头。
想到这一切,自觉心情激动,不如趁着良辰作一次斜川之游。
天气晴朗碧空如洗,我和游伴们依序而坐偎傍着溪流;
潺湲的溪水中各色鱼群疾游而过,静谧的空谷间矫健地回翔着鸣鸥。
放眼湖沼平川我视野无限辽阔,凝视着曾城山我沉思良久;
它虽然没有昆仑山曾城九重那样秀美,看起来这周围也没有一处可与它匹俦。
提着酒壶我款待同来的游伴,斟满酒杯我们轮番劝酒,不知从今后,还能如此否?
酒至半酣超世的情怀无比舒畅,把衰世以来千年愁思全然抛诸脑后;
姑且尽情享受今天的欢乐,至于明朝是喜是忧我毫无所求。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0】
游斜川的年份,序中题明辛丑,这年是隆安五年(公元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斜川是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庐山东南。(此诗逯本系于五十岁,他本更迟。详见本书《年谱》隆安五年注)。山川文学也不会是纯自然的描写,它往往是情有所钟,志有所托。斜川风物闲美,正应和着诗人淳朴高洁的胸怀;而曾城的独秀中皋,长流的鲂驰鸥矫,又隐隐透出渊明的豪迈风骨。诗中关于人生的吟咏,体现了渊明任化迁的态度,不耿耿于生死得失,而是纵情于自然之愉悦。本篇序及诗,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同属游赏诗文中的名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54】
此诗写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渊明五十七岁。诗歌在赞美斜川一带自然风光的同时,抒发了诗人晚年苦闷的心境。其中虽然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不满情绪,但诗人那种孤高不群、坚贞挺拔的情操,却卓然可见。此诗的序文是一篇精美的山水游记,言情并茂,充满诗情画意,与诗歌交相辉映,自然浑成。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89】
这是一首记旅游的咏怀诗。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初春早晨,诗人偕同两三位邻曲到斜川游玩。“诗”和“小序”运用清新的笔触,记录了沿途所看到的清奇壮丽的美景,以及诗人放怀山水之间而超然世外的情趣。当然,诗里也包含了诗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隐忧,并流露出“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的情绪。如何看待陶诗中这种弃忧就乐倾向呢?有人认为这是士大夫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一种旷达的表现。但我们不应就表象作泛论,联系诗人对动乱时局的愤慨和隐居生活的苦闷情怀,诗里的“忘彼千载忧,明日非所求”等都不过是诗人“慨乎言之”的牢骚,是放作旷达的激愤之语。不能简单视为及时行乐思想。如陶渊明真是这样热衷于享乐,则不必去隐居了。实际这首诗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的感觉是兴奋的。
本诗共五章,章四句。第一章交代出游之因,起手独异,笔势简劲。第二章写途中所见,炼字自然,写景如画。第三章写斜川远跳,境界宏廓,浮想联翩。第四章写出游欢饮,寓目会心,兴趣独别。第五章写纵情中的感慨,清旨旷远,慨然欲绝。陶诗是以语言质朴自然为其特色的。但质朴自然更需要下功夫,在这首诗里,诗人也是十分着意语言形象的,只不过读者不易察觉而已。如“弱湍驰文鲂”的“弱湍”就用得很逼真,非有真实生活感受和细致观察是写不出来的:“湍壮则鱼避,至于渐缓而势弱,鱼斯敢于驰矣”(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这个分析应该说是看到了陶渊明在语言上用功夫了的,符合实际,令人信服。其他象“矫”、“驰”、“散”“睇”细推敲都会感到它们有很多优点,既准确又新奇,因而生动传神,形象性强。
【张彦《陶诗今说》,p141】
这是一首什么诗呢?这是一篇写实的游记,记一次旅游的日记。写时、写地、写天、写气、写人、写水、写鱼、写鸟、写山、写酒、写心、写情、写今朝、写明日,简直无所不包。在写这些时间、空间、人与物的遣词造句、运笔描述中不乏妙笔生花的艳词丽句,如从第五行至第十二句的写景和以后的写“饮酒”与抒情,从客观实物到主观抒怀都写得很生动、很精到、很真实,没有丝毫矫情和做作。文品如人品。有人说,本篇的序与诗,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是游赏诗文中的名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陶诗如饮佳醇,必须透过文字细细咀嚼品味。笔者拙见:品久见真味!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33】
一个睛暖的初春日,陶渊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游附近的斜川人生的短促感,让他更加珍惜当下的快乐春日的川流湖召,水鸟游鱼,都使他倍感人间的美好。独秀水滨的曾城山,既让他想到传说中的仙境,又让他感受到自然山川的秀美渺远的仙境是不可企及的,长生的奢望也难以实现。明天的幸福不可预期,只有抓住当下的美丽与欢乐,才不算浪费了这一生。看上去非常闲逸的游乐,其实是以生命的形而上的痛苦为底色的。这就是陶渊明的及时行乐不同于流俗的地方。斜川风物的美好中,加进了这样的人生之思,才使这首诗更显出一种隽永的意义。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65】
此诗作于宋永初二年(421)正月五日。斜川: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城附近的都阳潮畔,离渊明上京故居很近。诗中描写了斜川一带秀丽的自然风光,反映了诗人善年的及时行乐思想和苦闷情绪。
【吴小如等《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6】
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岁次甲寅(诗序的“辛酉”,据逯钦立考证,应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斜川,其地不详,当在诗人所居南村附近。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开岁,指岁首。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鸥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鄣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我们正应感谢这曾丘,因为它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鲁迅的遗墨中,有书赠“广平吾友”的这首诗的手迹(见《鲁迅诗稿》“附录”),虽没署写时日,但应和他发表有关评陶的若干名论的时间相去不远,是三十年代初所写的。从鲁迅对此诗的喜爱、肯定态度这一端,亦足以窥见本诗对后世人们的影响。
【辑评】(金融鼎编注《陶渊明集注新修》,p176)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天气和者不必澄,风物美者不必闲,此兼言之,方是初春时候,不落二三月矣。元亮寓目会心,兴趣独别。
昔人以斜川比桃花源,然桃花源渔人相传为黄道真,而斜川邻曲无闻焉。据《骆士传》,以落星寺似曾城,恐亦未确。序中南阜,旧注匡庐山,则曾城当在庐山北。
方宗诚《陶诗真诠》:“气和”八句,炼字自然,写景如画。收四句“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全是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之意,不可误会为旷达已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游诗正格,准平绳直,无奇妙,而清真自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