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有关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偏低的说法,大致有这几种说法,一是农业生产队的社员们出工不出力,二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三是肥力跟不上等,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原因,这些说法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
先看看人口数量增加情况: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共进行过七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是1953年进行的,总人口数为6.02亿,第二次是1964年进行的,大陆总人口数为6.95亿,第三次是1982年进行的,大陆总人口数为10.1亿,大约十八年时间,人口数量增加了三亿多,这段时间也基本上是生产队存在的那个阶段。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数是14.1亿,三十八年时间增加了大约四亿多。
有这么几个情况很多过来人都是清楚的,第一、八十年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八亿农民,就是说全国十亿多的人口中,农民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也有个别人说我们国家是九亿农民。第二、和布票和粮食,布票和粮食都是1953年开始使用的,布票是在1983年停止使用的。纺织行业在以前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更是第一出口创汇行业,从这一点看,未必是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是要用它换外汇,支援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到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不但布票停止使用了,而且纺织行业明显感觉产能严重过剩,到九十年代下岗失业的纺织工人多得是。
粮票是1993年停止使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地区应该是在是在1982、3年就实行到位了。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大多数农民只是感觉到种地同自己的关系变得非常直观了,即自己种地打粮多少只同自己有关系,生产方式和所耕种的种子等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后来农作物的种子在不断改进,像我们熟悉的玉米种子户丹、中丹,小麦的绵阳、七五七系列的种子等,产量比传统的略好一点,粮食产量才逐步有所增加。后来的种子,大家都知道产量非常高,个头反而越来越低了,唯一让农民想不明白的是不能循环耕种。
第三、八十年代城市曾经有一段时间所供应的面粉有点发青,有人说是用进口的小麦磨的面,是否正确,没有官方的正面印证。另外就是国家的肉食门市部销售一部分冷冻大肉,有一种说法是用冷冻大肉弥补市场有所放开时供应的短缺,城市人员发放的有肉是补贴,这一点也许是正确的。
通过人口数量的变化,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比较低的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种子的问题。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像我们这里一年两季的关中高产地区,生产队时期,乃至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亩产小麦也就是三五百斤,玉米产量同小麦差不多。随着新的高产种子的普遍种植,到九十年代时,单季亩产量超过一千斤是普遍现象,吨粮田(两季产量达到或超过一吨)多得是。如果有个别人达到七八百斤的话,有些人就会说风凉话,因为农村已经有人开始重视商业赚钱了,对种地已经不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