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这个词,在我的字典舞台里,他从来不是唱solo的,伴随着一同出场的一般还会有“虚荣”、“肤浅”和“盲目”三个配角。如果要找一个形象配上这个词,我想应该是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女主人马蒂尔德,她在舞会上看上去美丽高雅,但随后10年还债的个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我想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攀比”是错误的。把两个字掰开来看,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攀”一定表示抓住某种东西使劲往上爬,因此,“攀比”就好比两个人贴身肉搏,“攀”的人费尽全力不择手段,被“攀”的人被拉扯地难受,只想脱身。
这个比试,不是两个人各自往后走十步再同时回头拔枪射击的光明磊落;也不是田径场上一声令下百米冲刺的公平竞争;甚至连大排档前举着折叠凳大吼“给老子等着,找人来削你!”的虚张声势都没有。“攀比”是一种对假象对手的盲目仇视和对自己较劲死磕的顽固坚持。
可是,让我们想象一下,人类若没有“攀比”,世界将会怎样?
8岁男孩说,隔壁班王小丫次次都考第一名没什么好了不起,我觉得58分跟100分都一样...
25岁公司员工说,同组小赵这个月业绩又是200万,但我们不都还在一家公司么..
38岁中年爸爸说,隔壁老王买了套300平的别墅搬走了,不过房子都是拿来住人的,38平米也勉强够了...
没有了攀比心,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了攀比心,人们便看不清自己未来的路还有多远。没有了攀比心,人们便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攀比”,来源于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驱力。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一个最重大的发现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这样看来“攀比”何错之有?
其实,“攀比”既对既错。对的是它的目标,而错的是它的实现方式。我们每个阶段的进步都离不开远处那个可以看见的目标,它好像黑夜海洋上的灯塔,即使航路曲折,我们终将到达。但请务必在启航前评估一下航线距离和时间,看看自己目前的小竹笩是否能承受住夜晚三尺巨浪。如果不行,请三思而后行或是调整方向。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你可以“攀比”任何东西,学历、名气、地位、财富...即便是那些我们嗤之以鼻的世俗之物,比如豪华汽车、名牌包包,精美首饰。这些东西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是比“一个亿”的小目标更加切实有效的前进方向。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奖励给自己作为辛苦工作的回报。我觉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