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写作群里闲聊,一位朋友分享了一篇关于范雨素的文章,看后,真的是心头一震,范雨素,一个大城市中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她戳到了无数渴望通过写作逆袭人生的文字爱好者的死穴。
近日,她的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
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
援引凤凰网
文学是什么?在写作的我们不妨都停下手中的笔,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写作是人的某种愿望和情感受压抑时一种孤独的表达方式。我们看着别人光鲜亮丽的人生、讨论着阶级的固化和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许多人同祁同伟一样,渴望着胜天半子,哪怕跪着。
命运对范雨素来说同样也是不公平的,她只是千千万万北漂族中最最普通的一员。记得在北京留校实习的经历,学校在昌平,实习公司在亦庄。每天早上5点起,顶着呼啸的大风,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到沙河赶6点45的班车,至今忘不了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在高架桥下狂奔的身影,也忘不了在晚上9点由于下错站恰巧手机没电时的恐惧与无助。
北漂是辛苦的,当我坐在车上,看着密密麻麻的人从破旧的房屋中走出来上车时,我又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还可以在大学享受着自己的青春,不用背负生活的重负。
“我不是写文章的人,我靠做苦力谋生。”
明明白白的大实话,只是许多人不愿意听,也不愿意承认,最后大家还是得靠做苦力谋生。你的文学梦,不如说是跨越阶层的梦,更不如说是给人生开个挂的梦。
在群里,大家总忍不住叫我老师,我真的只是一个学生,不仅在现实社会中是,而且在文字面前,我们人人都是学生。只有先来后到之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昨天,我批改了几十份群友的文章,其中有一些文章我简直无法下笔,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在描绘生活,他是在表达自己,他是在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对于这种用心写成的文章,生活已经批改过了,我如果再妄加评论,岂不是狂妄自大?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范雨素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开始写作,她还说:"而且我也没写过多少东西, 没有感情我写不出来。"
扪心自问,我们写作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呢,还是自己的欲望?
如果是前者,那么只是让你记日记,不公开发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是后者,从后往前推,除了写作,你还会通过什么方式来满足呢?
你的急躁,你的好大喜功,你渴望的速成,当真配得起你说的文学梦?
“我没有想过很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也没有想过养老,所以也没有什么精神负担。”
“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时候我们觉得命运不公,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够纯粹,心中被一些杂质影响的太多。如果祁同伟知道当时的一跪会换来最后饮弹自尽的下场,他还会选择胜天半子吗?是,生活没有给他想要的,但已经给了他的东西他却不够珍惜,他想要的太多了。
反观易学习,他也是草根出身,勤勤恳恳几十年,最后却成了市长,得到了许多人渴望得到的东西。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觉得这句话对现在许多包括我的年轻人毒害颇深。她说的太简短了。
那些已有了几代积累或者天赋秉异的人,的确要趁早出名,好在青春年华有所作为,如同张居正,年纪轻轻就应该到中央历练。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出名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我们更好的方法是修炼自己,让自己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天道酬勤,太想得到的东西往往得不到。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最后这一句话摘自《围炉夜话》,是我的座右铭。做人,就要堂堂正正,不去搞那些花花名堂,奇技淫巧。做学问,就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多帮助别人,不玩什么鬼名堂。
文章写的好是一方面,自己的骨气底线更不能丢。文字可以表达灵魂,可以替你实现抱负,但文字决不能出卖灵魂。
真正有文学梦的人,是有着“冷板凳”精神的,无论是客观条件导致,还是主观意愿强加,他们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不为眼前一时的得失而喜悲,只朝着自己文学的梦想而向前跑。
范雨素传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一种纯粹、忠于生活的精神。
朋友们,我们真该好好问问自己了,如果你不是“范雨素”,那你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