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狼图腾的朋友都知道,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此种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克服自然,全靠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狼性血液。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动力,同样源自于他们那颗狼心。
蒙古人崛起的时候中原大地被南宋,金,西夏三分天下,彼此互相攻伐,却谁也吃不掉谁。然而蒙古帝国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均势,那时的蒙古帝国几乎战无不胜。金国用了几十万都没能挡住蒙军的进攻,蒙古帝国西征南下,一路毁城灭国。按书中的讲法,南宋和金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的名族性格已经被农耕文明软化,所以战力不必蒙军。有人对这种理由不屑一顾,毕竟在宋以前,也存在农耕文明深入草原腹地,战国时随便一个诸侯国,都能吊打少数民族像义渠,西戎。书中对于狼性征服的理论其实并没有错。就是不够全面。
蒙古帝国之所以战力凶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时机。十一十二世纪,正处在冷兵器和热兵器过度时期。大量装备热兵器的火枪部队还没有出现,而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兵种正是骑兵。蒙古骑兵的构成有轻骑兵重骑兵两种。轻骑兵的任务在于不断消耗敌人,带对方的战阵一乱,由重骑兵风卷残云一般歼灭敌人。蒙古每夺一城都会掠夺大量工匠,士兵自然是被武装到了极致。而此时,能威慑骑兵的火器在别国都还没有出现,反而是蒙军在攻城时会使用部分火器。
蒙军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将帅们的指挥艺术。蒙古骑兵引发了一次战术革命,尤其是对于欧洲人身披重甲肉搏的欧洲人。典型战例就是匈牙利国王率领的一只六万人的骑士团,迎击五万蒙古骑兵。欧洲骑士可谓是武装到牙齿,在战争中充当的作用类似今天的坦克,可从正面冲垮步兵战阵,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这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但他们所面对的,是四獒之首速不台,他指挥收下轻骑兵采取了后撤不与欧洲重骑兵交锋的策略,并不断回身射箭,一点点消耗敌军兵力。欧洲骑兵的冲击是一拳打进空气里,战力得不到释放。而蒙古骑射手转身射出的箭却编制成了一张致命的罗网。但蒙古人的战法如果只是这样,那这支匈牙利的钢铁军就不会全军覆没了。事实是蒙古轻骑兵利用自身轻便灵活的优势,迂回包抄了敌军后方,而正前方的蒙军突然不在退避,而是直杀向敌军,是蒙古重骑兵,且是养精蓄锐。而匈牙利军队早已是疲弊之师,又被操了后路,所以军心打乱。这就相当于你在追一支蒙古军队,但你却惊恐的发现,你的人越追越少,而敌人却是越追越多,等他们突然向你杀回来时,他们的数量比之前多了好几倍。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的蒙古将领的指挥艺术,他们的后代始终没能学到要领。
也有人概括的很简单,我有一次听了某人在蜻蜓FM上的解说,在他看来,蒙古军的战法就是迂回,正面攻不上,侧面攻,也不是很难,只不过因为这种战法是刚刚问世,其他国家反映不过来。这个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具体例子就是三峰山大战,那个时候的金军已经为了保家卫国拼死一战,而且他们筹齐了二十万兵力,其中还有一支忠孝军,人人敢死敢战,他们的将领完颜陈和尚是不世出之名将,曾经多次打败速不台。我们看看蒙古人是怎么吃掉这支金军的,他们先围攻了金国一个重要的城市,引诱这支金军支援,也就是较早的围点打援。但却不忙着攻击金军。此时正是冬天,金军埋锅造饭时,蒙军突然杀到,金军战役高昂,踢了锅,准备血战,蒙军却又撤退了。蒙古军这么几番折腾,金兵吃不上饭,便只能找到蒙军,和他们决战。但转悠了三天,都找不到蒙军,自己反而在严寒下疲惫不堪。那么,蒙军在哪儿,他们藏在一片林子里,衣不解甲,人就睡在马上。人与马高度和谐。大雪,饥饿,都是他们的武器,等他们出手时,金军早已没有多少战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