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非仅仅是“看护”!(导师贝妈)
想象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
天天跟孩子腻在一起,可是还是没事就问你要这个要那个,让你时时刻刻都围着他转,自己一点空间都没有。每天最轻松的时光是孩子睡着的时候,可是很多时候你越要让孩子睡,孩子越是精神好的很。
想象一下!这里的故事是否也有你的影子:
那时,我不懂,为了做生意,我把孩子放在老家,现在虽然有钱了,可是这孩子怎么办?天天玩游戏,说也说不好,打也打不好……
课堂上一个4岁女儿爸爸的感慨:
我之所以来上贝妈的正面管教家长课,是因为,我问女儿,你喜欢爸爸吗?女儿说,最喜欢隔壁的王叔叔。因为我因为工作很多时间都在外面……
想象一下!这样的故事的似乎很熟悉:
我们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我们时刻的守护着。
孩子爬高,赶紧把孩子弄下来,带着斥责的口吻说,我告诉你100遍不可以爬上去,你知不知道摔下来会怎样!
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不可以在墙上画,不可以用剪刀,不可以去扣插线板的洞洞……
当然最后一个情境是最坏的,给予孩子的影响更是深远……
你不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孩子会闹。
你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闹;
到底要怎样做父母才是科学的,才是有效的?
一、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看护”的。
如果你生病了住在医院,你会有一个床位,上面会有一个卡片,上面会告诉你,你属于哪个护士看护,哪个护士照顾你吃药、输液等等基本要求。后来我们发现护士不管你的吃喝拉撒,于是医院就多一个岗位,叫做“护工”。护工不管你的健康,只负责你的吃喝拉撒,如果你要找一个人能聊天、会说话的那么就要更高的价格。护士和护工一起合作,大概能让你恢复健康。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家庭大概的模式就是“护士+护工”,我们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我们负责孩子人身安全。这样我们认为我们已经行使父母的职责。
情景一
你找了一个很有情调的咖啡馆,安静私密,很适合聊天,当然也适合孩子做作业。你给孩子找了一个离你距离近的桌子,给她点了她最爱的奶茶,然后温柔的说:“妈妈给你找了这么好的咖啡馆,你就乖乖的在这里做作业,做完作业,我们和阿姨一起吃大餐。”
然后,在你视线所在地方,给自己和闺蜜点了最爱,开始兴奋的聊天……
不到5分钟,孩子说,这个字我不懂;不到10分钟,这个字我不会写;要么孩子坐在那里发呆;要么认真的听着你们在聊什么,还不是插上几句话……
一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只写了不到10个字,于是你不再温柔,你气急败坏说:“你说要出来做作业,给你点了奶茶,跟你说了吃大餐,你就坐在这里,什么都不做!到现在就给我写这么几个字!”
情景二
你的孩子在玩滑梯,孩子不停的喊,妈妈你一起来,妈妈一起来。而你会说,那是小朋友玩的,妈妈不能玩,物管叔叔会骂的。然后你就开始刷朋友圈、追剧、偶尔看一眼,孩子还在那里吗?
我这个比喻说起来很露骨,如果你冷静思考以下真的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难道不是吗?只是伪装的更加高级而已,如同被你住进了VIP病房。
我们的共识:孩子是需要被照顾的,所以孩子需要与一个成人在一起。这个共识是对的,其来源于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发展《需求和动机》中花很多篇幅来说明。
举个例子:孩子饿了喂吃的、孩子尿了换尿不湿、孩子病了看医生、孩子处于危险时要保护……这些都是生存的本能。所以母亲很多时候承担了这部分责任,特别是孩子在小的时候,特别依赖大人,几乎无法独自生存。某种意义上说这仅仅是满足孩子生理的需求,甚至连安全需求都未达到。
特别是,孩子一做什么事情,你就阻止、你就斥责、你就威胁,不仅没有安全需求的学习,更是加重了孩子对环境的恐惧和对权威的错误认知(要么顺从失去自我,要么对抗叛逆到底!)甚至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阻碍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更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合作、尊重等技能的机会。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
二、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非仅仅是“看护”!
如果你看过马斯洛的《需求和动机》,“看护”只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孩子更是如此。所以你会困扰,为什么已经花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依旧有那么多问题,那么多挑战。
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有依恋关系、情感的渴求、归属和价值的需求,乃至使命感。
而这些学习孩子全部在父母的“陪伴”中才能学习到。
在我们鼓励式教养中我们把这样的陪伴叫做“特殊时光”(ABCD陪伴法)!
所谓“特殊时光”就是父母放下手机,放下所有的事情,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朋友,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一起玩孩子们开心快乐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有效陪伴时光,看做是你与孩子的精心时刻。
如果你和孩子每天都有这样的时光,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轻松很多,特别是在特殊时光后,孩子吃饭、刷牙、洗脸、睡觉都会出奇的顺利。关键是这个工具无需花费你太多的时间。
三、你做得到:特殊时光的步骤就四步,也叫做ABCD陪伴法
Step1:询问Asking
询问孩子:跟妈妈(爸爸)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是自己最快乐的?
Step2: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不要局限于一个游戏或一个事情,爸爸妈妈要问“还有吗?还有吗?”这个过程不能给予注入“做不到、不可能、没道理”这样的话,就会终止。孩子越小,那么就要给予比较长时间来等待。
Step3: 选择Choosing
这么多方案中让孩子自己来选一个,注意是让孩子选,你来配合。如果你选那么就继续不下去。如果当下做不到,可以约定下一个时间来做。最好选一个当下可行的。
Step4: 做 Doing
不要再等待,现在就开始,但需要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最好孩子自己说,你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你希望我们玩多久?你希望我们玩几次?
这个工具改善以下情况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改善亲子关系
1, 全职妈妈长期跟孩子在一起,但未能全身心投入的;
2, 与孩子有短暂,或者长期分离的父母;
3,长期出差或者工作很忙的父母;
4,亲子关系比较糟糕的父母;
5,特别适合无法走进孩子内心的父亲;
适合一切因陪伴不足的的父母,这里有一个最低的陪伴时间要求:
A,2-6岁的孩子每天至少10-15分钟。
B,6-12岁的孩子每周至少一次,每次30分钟以上。
C,12岁以上的青少年,每个月一次,做孩子不能拒绝的事情。
备注,当然一次是不够的,你多少时间没有陪伴,那么你要坚持多久才能慢慢的融合,重新与孩子的心连接。坚持21天,效果非常显著。
给爸爸敲黑板的思考:
我的父母课程无论走到哪里,一直以来上课最多的是妈妈,相信这个世界母亲是最好的陪伴孩子长大的人,作为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很感动。
可是我想说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再不好好吃饭,你爸回来啦。看你爸怎么收拾你!
父亲似乎成为威胁孩子、惩罚孩子的代名词。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父亲,平时陪伴孩子时间不多,而每次都以威胁者、惩罚者出现,我想我们刚才的方法是可以让你扭转局面最快速的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爸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在学习如何成为父母的课堂几乎没有爸爸,我们也邀请爸爸出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陪伴一定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错过了你再也没有机会去弥补。
为此,如果你有幸读到这篇文章,请转给爸爸看,邀请他在每天的时间里,给予孩子这10分钟的陪伴时光,请在评论处分享你特殊时光后出现的奇迹。
特别提示:
七夕节马上来临,对于想要改善夫妻关系也十分有效,流程一样;时效:至少一年一次,每次以夜为单位
贝悟倍行——实战派亲子教育导师贝妈原创栏目,每周三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