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一位简书新朋友在微信上问我今天写了没有。我厚着脸皮说在写,其实自己也知道,今晚写不出什么了。
最近,每个周末都在外边奔波。为了把孩子接到身边,一直不停看房。从城南到城北,跑个不停。年纪大了,真是经不起折腾,稍微劳累一些,身体就吃不消。很多次,在路上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状态差了,思维就容易卡壳,行文大打折扣。自己都读不下去的文章,又怎么能拿出来见人呢?为了日更而日更,似乎是件可悲的事情。
回想起来,自己是先喜欢上阅读,再喜欢写作的。念书的时候,语文考试总考不好,作文能力也差,被老师当做范文的次数寥寥无几。那时候,能让老师在课堂上念自己的作文,自豪感是很强烈的。
后来中学的时候,开始大量看课外书。史铁生,余华,张晓风,张抗抗,毕淑敏,舒婷等人的文章颇为喜欢,也背诵了很多古文,归有光,范仲淹,苏轼,桐城派,王勃等,语感大抵是那个时期形成的。后来大学之后,受影响很深的是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陈彦,村上春树等人。可惜,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读的多,写的少,没有行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遇见简书,是很偶然的。那时,是为妻创建的账号。本想鼓励她写作,她来自湘西,本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此账号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读了李娟的在场主义文学,写作欲望再次被激发,才重新拿起笔试着去写故事。刚开始同时开三篇小说,写着写着,就觉得很吃力。后来索性暂停两部,专心写《桐花落》。偶尔因为各种原因断更的时候,就写断更散记。笔是不能放下的,无论写得好与不好,否则,想再拿起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沈从文就是很好的例证,创作黄金期,被郭沫若打倒。被迫停笔后,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从此,文坛上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多了一位文物学家。可惜。
日更,是件苦差事。
我们日更,或许是为了语感的存续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因为,停滞后,语感很容易消逝。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五花八门的诱因。有太多羁绊,束缚着,困扰着,让人裹足不前。
我们日更,是为了良好写作习惯的存续。要写出好的文字,必须先有输入,再有输出。如果只是一味输出,没有输入,那样,很容易就进去窘境,自己也缺乏写下去的动力。只有不停下下去,才会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用输出倒逼输入。
简书上,写出好文章的比比皆是。没有流量时,更要不焦躁,不气馁。让自己沉下心,安心写好文章,才是写作最大的乐趣。德云社说相声,常把观众比做衣食父母。其实,读者又何尝不是呢?认真写,坚持下去,相信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套用小岳岳开场词,我还是一名小学生,还很稚嫩,处于最开始的写作自嗨阶段。但,我那一腔热血和该死的柔情,或许迟早能帮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