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那么久,它走了,在我乒乒乓乓的敲打中,在我叮叮当当的搬运中,它走了。它完成了世俗眼中的使命,变成了一堆孤独在萧瑟秋风中已无价值的木板。
它,就是我的书柜。
我与它的缘起在我与她新婚的春上,她知道我是个书虫,她便达成了我的愿,家里住的平房,到处宽敞,置也无妨。
年轻,是个饥渴时段,一年之计,都在春上,那时候,村子的四周,都是嫩绿的麦田,高起的突兀,满眼树木,河桥流水,潺潺流淌,家家户户,炊烟树起,除了自然,都是春光。我与她都自想着,有的是时光,多的是希望。
时过经年,从那以后,这个质朴实木的书柜便一路陪我走过了三十年的时光。他是我走出学堂精神的续命,他伴随我从一个狂放不羁的追风少年,到一个学会工作生活。懂得如何爱人。
它是我精神的家园,
书柜里的书籍经过精选之后,只留下了一部分国学史记,周易山海,还有一些相关它们的后世解读。它们装满了半个床箱,只要想读,随时都能沿着之前的读书批注序章思想。因为好书不厌百回读,这类经书古籍每每读起,必能开卷有益,若想触类旁通,必须耗时精读,才能常读常新,总有进益。
书柜里白话之书,已融入了我的思想记忆,既然已经读过,也就没必要用它们来装饰我的文化门面。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都知道刘三姐曾经与秀才对歌儿的故事,刘三姐的山歌都在心里,更没必要如那几位秀才一样用船载已入,有歌儿必是有歌儿,没戏就是没戏。
如今时兴,附庸风雅,整面书墙,能读几本?叶公好龙,装饰个门面而已,那又何必?怀素抱朴,话是这样说,如今却是仓廪足,识礼仪。风随时易,实际当中读不读书是一回事,在人家的厅堂置办书柜?都放上多少书?要多大的书柜?和摆些什么书是人家的权利。
我的书是给自己看的,再把自己展示给别人看。书柜虽然不在了,但里面的那些如数家珍的书一直却在我的心里。
书,只有看过了刷新了自己的思想才完全属于自己。书中的内容精髓没有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书还是书,柜还是柜,你还是你。书柜再大,摆得再多,它只是它,只能装饰给别人看,永远不会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