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我对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作品了解甚微,虽无限向往那片神秘国度,却又不知从何下手,路在何方?于是至今对古人智慧的接触仍停留在课堂上文言文的释义阶段,但这已足够震撼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更能感觉出那些古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尤其在近代受西方文化强烈冲击,那些仍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古话谚语更值得深思。传统文化中一部分思想早已融入了平凡的生活,需时时用之。若以如今广为流传的古话、谚语、俗语...结合自身经历和当今时代,花些时间对其深刻思考分析定能写些自己的发明“专利”。
文字本身并不蕴含任何力量,如金子本身不是光源无法自主发光一样。如佛家讲“空”,所谓空不是空无一切,若修行最后得到个空无一切那真是连傻子都不如。空:指空无自性,没有任何事物能单独存在,自性本空无需清净。
金子发光至少需要金子,日、月、星等光源,一双可以发现光亮的眼眸等条件的同时存在。所以“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便值得琢磨,金子“发光”只是反射,并不是真正的发光,而所谓“发光”是需要一定必要条件的。
所以你我首要做的并不是发光,而是让自己变成金子,至于何时发光不该是我们所决定或追求的,条件或时机成熟自然会被看到。那些有梦想、有使命感、心存真理...的人都是当代的金,它们可能闪耀在今生今世,可能在来生来世,甚至可能在千生万世后才露出一点儿金色光芒,“是金子总会发光”。
对有力量的文字诠释亦是如此便不再赘述,因此篇并不讨论文字的力量亦不详释金子的发光原理,故不再继续深究,仅以简短几句感悟为接下来的主题稍作铺垫。
虽开篇便引来孟子广为流传的古文段落,但却并不是为诠释此句所讲的道理。
我自小爱“抬杠”为此没少被批挨训,可永远改不了这毛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懂,我也一样深信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却少有人亲身实践。
舍小取大、舍生取义...适当的取舍才能在人生之路走的轻松愉悦。
最近我常自问:何谓“鱼”?何谓“熊掌”?何为“鱼”?何为“熊掌”?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必要舍取时,是否非要取“熊掌”?
鱼;作为一种常见并不名贵的食材太过普通平常。熊掌;作为一种少见的珍馐美馔定人人得而惜之。
接下来浅思一层,而这一层就足以让我不停的玩味思索:二者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不正是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吗?孟子以此引出舍生取义的大问题,但我的思想暂时就停留在了这里。
当我爱鱼恶熊掌时如何选择?当我恶鱼更恶熊掌时该如何取舍?当鱼非鱼,掌非掌时,我又如何抉择?鱼和熊掌为何不可兼得?...
首选熊掌的原因不外乎它的稀缺,就饱腹来说鱼无疑是更易得到的食物,熊掌仅能偶尔用来食之,所以若长远来看选鱼较为明智。
当我们取鱼或熊掌来售卖则要另作考量。若仅是用来果腹爱食鱼者取鱼,爱食熊掌者取熊掌即可,其价值不必用现实价格衡量。若是拿来换取价值想必熊掌价格必定更高,所以取鱼或是熊掌实在值得商榷,真正取舍时该根据自身或市场环境需求来综合判断。
当我爱鱼恶熊掌时则根据自身需求取鱼,根据市场环境舍鱼;熊掌亦然;当我恶鱼更恶熊掌是则根据自身需求取鱼,根据市场环境舍鱼;熊掌亦然。
当“鱼”非鱼“熊掌”非熊掌时,取“鱼”或“熊掌”则需辨别。何为“鱼”何为“熊掌”?此第一步;考量“鱼”和“熊掌”可否兼得?此第二步;此刻我更需“鱼”或是“熊掌”?此第三步;此步需结合自身和所谓“市场环境”综合考量最终进行取舍。
虽看起来步骤不多,但现实生活中取舍时却实在很难。大部分人在选择时并不去分辨“鱼”与“熊掌”,仅凭个人喜好或市场价值判断,最终傻傻分不清,抱着“鱼”以为得来“熊掌”,抱来“熊掌”以为得到了自身需要的“鱼”,这部分还算是有一定的“判断力”,至少会在所谓的“鱼”与“熊掌”中去做抉择。另有一部分则连最基本的判断也没有,只以为“熊掌”是贵的好的,便抱着天价“熊掌”庸碌一生,至死仍未醒悟。
下举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喜欢乡野生活,喜欢山林间的安逸和与世无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能静下心来为自己而活,时刻感受自己的存在;用每一份劳动的成果收获快乐,用每一口米饭的咀嚼换取满足,用每一声鸟兽啼鸣净化心灵...身处自然之中我的脑海更加清净空灵,做更多的人生思考,思考这世间一切的“鱼”或“熊掌”,到底该如何取舍。
若根据自身的需求我喜欢自然,喜欢脚踏泥土仰面天,置身古树松林间的怡然自得,身处其境回归原始更能体会生命的真谛,更能随心所欲的生活无拘无束的创作,所以当我在城市中赚了些钱后便选择了尝试这样的一条路,其结果也并未让自己失望。虽在大部分人看来是“鱼”的道路,但我爱“鱼”,又放弃所谓的市场环境,仅从自身考虑,所以选择“归隐”一段时间。
半年的时间内我读了几本书、爬了几趟山、布施了几舀米...更知道“鱼”与“熊掌”的区别所在,但其间的分别实在不足一线之隔,无法言明,它是通过去感悟去体验生活后,实证出来的真理,并不是谁能教导的。
就像成魔成佛仅一念之间,天生慧根的人可能更早的对此有所体会,但“身心合一”远没有想象的那般简单,一个人对人生道理参悟分析的清晰透彻并不见得对生活的种种能应对自如或坦然接受,甚至可能生活仍是乱糟糟一团,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智慧绝不纯是靠想象得来的,而是通过实证收获的。
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想要放下手中的笔,其一:我感觉自己文笔不好,知识储备太少,立场观点并不坚定,不该胡言乱语去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或情绪;其二:这世间的道理早已被前人千万遍的阐述,经验感悟总结的精辟者也大有人在,我更不需动笔;其三:老子本无意著书流芳百世;佛陀本无愿立文字福泽万千(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到达这个境界的先贤圣者不为尘世所知),坚信佛性自在每个人的心中,故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自己更应该沉默。
可我为什么还在写呢?我;总有在刷视频心烦必须放下手机的时候,总有在和家人七嘴八舌头痛去寻清净的时候,当放下这些凡尘杂事求得清净后又易陷于无聊,看书总是颇感枯燥。所以还是提笔打发无聊的时间。
我是个自私的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这种心态让我在生活中不会有任何的抱怨,没有抱怨自然不会作恶,所以我虽自私却绝对不做坏事。
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后,我对很多事情看的更透彻,更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今天的自然环境虽不比古时,但“生存环境”却要幸福的多,我并未因选择遁入山林而彻底失去得“熊掌”的机会,外界的大门永远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是否进来全由自己。
我,一介凡夫,自然未脱得了俗,虽视陶渊明为偶像,却实在难以望其项背,自己更多是贪图自然环境中的静谧,逃避都市带来的压力,并无法在真正的农夫生活方式中怡然自乐,所以当自身经济能力不再允许我以此方式度日时,便需再取“熊掌”换“鱼”。
二者不可兼得时,只能外出寻找工作借此谋生,我虽不喜欢在城市快节奏高压下的生活,但一切物质生活却能在此得到该有的满足...
当我一心匿于山林间看似取“鱼”而舍“熊掌”,但此“鱼”是山野风光?还是内心的平静自在?
无疑内心的平静自在更为重要,所以真正的“鱼”该是内心枷锁的挣脱,物质升华到精神层面的选择,真正的“熊掌”与“鱼”该在精神世界存在,只不过精神世界的充实离不开自外界环境汲取养分而已,但这却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再思再想再探寻:为获得内心的平静自在非要隐居避世吗?显然这也不是最主要的条件,精神上的追求是不该受到外界环境太大影响的,所以“鱼”与“熊掌”是否可以兼得的问题,可再拿出来思考。
“鱼”:即是精神世界的丰富;“熊掌”:即是物质世界的奢华;
若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后又可得到精神世界的丰盈,岂不是二者兼得的两全美事,当发现此事可行后便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的懦弱胆怯皆来自于精神世界的空虚,而内心的空虚本就是无形无相的抽象概念,自然无法依靠现实物质得到满足,所以充实精神世界需要舍得现实中的时间,在物质生活上降低欲望,快乐自然容易得到,而物欲的减少反馈在现实中多出时间,以这份时间用来充实内心世界,此番真可谓一举两得。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快乐容易得到,精神世界亦得到浇灌,似割鱼尾换熊掌一指,虽二者都不完整但却可二者得之,仿佛这样更能适应当今社会。
不可否认这将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能否合理控制欲望将是最大的障碍,同样也是这条路上最美妙的事情。控制欲望并不是人生修行的最终目的,最终是成为一个自己并不反感的人,不会为选择而后悔的人。
返璞归真之人,看似与常人无异,甚至更痴更傻,实则天差地别,个中感悟实在无法向外人道也,许多事只有亲身实证经历才能真正有所体会,不然那些被摆上展台的所有感悟都将是一厢情愿。
在山林中的日子,我并不能忘掉之前的生活记忆,亦不能砍断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但我却远比之前强大。虽不知选择的这条路最终通向哪里结局如何,却十分明确该如何去走,这对我来说已是最好的人生境界。我无需高薪体面的工作,压力自当减小,空闲时间增多,多出来的时间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岂不快哉!
都知精神的世界无边无际,物质的世界其实也无边无际,但思想可以到达精神世界的每个角落,可以冲出太阳系、冲出银河系、乃至冲出宇宙,甚至在太阳之颠落脚,所以精神世界大至无边亦不受到任何束缚。但在物质世界中却会受到种种限制,由此及彼可知,精神世界的痛苦、快乐大于物质世界,这是我为何更看重精神世界的原因。
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固然值得敬佩,可毕竟陶渊明只有一个。归隐山林或遁入空门并不是修行的必要条件,人生之路看似简单易走,因为即使不走时间也会向前滚动,这是一条不得不走又无法回头的路。
不过选择的权力却攥在自己手中,可选择坚强的走下去或戛然而止。选择走下去的人接着又将面临不断的选择,我们就是在不断的选择后成长,慢慢因选择的不同方向而出现差异,走出多样的人生。
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身体遵循着自然规律衰老,有些人的精神或思想也随身体而衰老,但思想本是可以无限生长的不朽精神。
从诞生于世间开始:在婴孩儿时期想做什么便做什么,随心所欲是否逾矩另当别论(极少部分人关闭“世界”思想停留在这个时期不再生长,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继续成长开始受到来自父母或周边人的影响,得到些他人灌输的思想,在父母或周围人的安排下生活(一部分人思想成长停留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代“孝子”),再长我们脱离父母的束缚与管控,却仍脱离不了周边人的影响(一部分人思想成长停留在这个时期,极尽的“讨好”周边人,以此得到赞扬,活在满足自己的虚荣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成长便沉沦于物欲之海,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自以为得到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绝大部分人思想成长在此阶段停止)。至此还未有人得到真正的思想。
其后继续成长便需机遇(或正确的家庭教育或经历磨难或幡然醒悟或他人指点...),开始思考沉浸在物欲生活中的自己最终到底得到些什么?我更愿意称此阶段为重生,逐渐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或说是自己的思想开始苏醒,继续长大便能将陷于物欲世界的身体与思想抽离出来,正式摆脱身体控制思想的阶段,接下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发展为思想控制身体,许多人以为此刻便算是走到了极致,我却认为思想并不能代表自己,此时的思想犹如在五里雾中的航海巨轮,当继续成长下去后由我掌舵控制思想,而思想控制身体,最终达到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当然还有成长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同样蕴含人生大的哲理,这种人生哲学并不晦涩或被高高供奉起来,而是融于普通的生活。
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尝试去过“鱼”与“熊掌”兼得的生活,多些在精神上的追求少些在物质上的沉沦,城市中的工作必然会占去自己大多清醒的时间,即使如此也比在动荡的年代,拼尽全力只能勉强温饱的人强了太多。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糊涂(自己也一样)。不像一些古人们在物质上的要求不高诱惑也不多,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但每个时代的弊病必有积极的方面,当下确有很多人陷入物欲的诱惑中,但转念想,古时大多百姓为了生计奔波忙碌,哪有时间学习或停下来思考人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生存与温饱不必解释,而发展却值得思考,仅传宗接代是否可称为发展?“食色性也”人之本性,不过人自诩万物之灵便要在此区分,人类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繁衍,这发展过程需要一代一代文明、文化的继承与流传,几乎所有的智慧都蕴含在思想中,若一个人大部分时间为解决温饱而奔波忙碌可想而知思想境界的提升就相当困难,在这个时代绝大部分国人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一部分人过上了“好吃好喝”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但幸福本不该仅仅由物质得来。当代人已不需为了生存花费大部分的宝贵时间,本可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或价值,可大部分人仍在为了生活周而复始的忙碌,甚至比古人还甚,为了房,更多的房,车,更多的车,牌,更大的牌...已不知什么是福。
金钱的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这个时代解决生存与温饱问题的基本保障,接下来便要求发展,这个时代本应该更有思想,其原因不外乎受教育的人基数大,言论思想更自由开放,而生存与温饱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可实际情况却和想象相反,反倒有很多自古留下来的文化在不断流逝,这些古老的智慧需要新的思想承接过渡,不然随着一代代的“发展”,这些思想或智慧便只能在书本或网络上搜寻了,而缺乏文化的全新一代走路不免将会磕磕碰碰,重犯历史错误。
我承认自己也是沉沦在物欲横流现实世界中的一员,但不会为吃不上大鱼大肉发愁,因为那并不是我生存所必须的,也不会为买不上更大的房子发愁,因为我睡一间就足够,更不会为了穿不起牌子发愁因为舒服是最重要的。我好像是个寡欲的人,其实不然,我把很多的时间浪费在刷视频、与人闲谈、睡懒觉上...但我会反思,这些最终会给我带来些什么?所以我不停的尝试控制自己在这些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未曾忘记合理的控制欲望是最美妙的事情。
前几日母亲做了一道让我啧啧称赞的美味佳肴后,便决定顿顿做给我吃,我及时制止了她的想法,母亲的心意我当然收下,但若是顿顿吃,吃够岂不是再也不想吃?岂不是丢掉了一份快乐?岂不是剥夺了我日后对这道菜的回味与期待?就结果来看这做法真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每隔一段时间吃上一次这快乐岂不长久?为了长久的快乐就要学会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
近些年常听周边人说生活无聊,吃也吃够玩也玩够了...我却很少有这样的感觉,大部分人因为不懂得合理的控制欲望才导致此等情况的发生,把所有的幸福习以为常,很多人说过年没有了以前的年味儿,也是同理。以前过年时吃好吃的买新衣裳好不快乐!...现在的人几乎每天都在过着与“年”一般的生活,年自然变成了普通的一天。我曾劝周边亲人平常吃的清淡些,这样才更能感受到荤食的美味,他们虽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却从不这样去做,只是因为改变是痛苦的,可不经历这一层的痛苦就永远感受不到下一层的快乐,感受不到合理控制欲望的快乐就很难战胜控制欲望的痛苦,继续不断的抱怨生活的无聊。
稍加思考生活中的小事便能玩索出人生智慧,可习性使然却让很多人不愿做出改变,即使知道改变后的生活会更加明朗也不愿去做,熊掌与鱼不过是人生简单的选择,可很多人不仅分不清“鱼”与“熊掌”,甚至连选择都不愿去做。
举太多的例子实在无用,我总认为那些有思想敢于改变的人不用别人多说也会选择,而那些不愿思考改变的人多说也是无益。
我不希望自己成为“无欲无求”的圣者,有无那个能力抛开不讲。只希望做个能合理控制欲望的人就好,当深陷物欲世界时能醒来,当思想被疲惫压倒时能徜徉物欲世界,得到片刻放松。
闲言几句人生的意义或价值,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实在无法给出准确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自然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同,所以那些能给出人生意义答案的人,我实在搞不懂他们是从何得知,因为这答案不是只有自己才能窥得吗?我认为人生意义和真理一样自存心中,外人是无法告知的,外人只能分享自己寻出来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已。
就像老师只能教一加一等于二,而无法也无需告知一加一为何等于二一样。
即使别人的意义再伟大也是别人的,即使自己的意义再渺小也是自己的,这渺小中酝酿着属于自己的伟大,所以就意义而言万不可人云亦云,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不停的寻找,不停的对比,不停的学习才能慢慢摸索出来,但就个体而言这意义是极难找到的,在群体中更易于找到意义,而群体又是一代代的发展而来。文化、思想、智慧...的承接便尤为重要,而载体便是自主的思想,所以我认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最离不开的是自主控制的思想,而自主思想的拥有又必须脱离部分物质生活,其中涉及的取舍问题是一大难,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即使兼得也必要进行割舍,是要大部分的“鱼”或是大部分的“熊掌”我实在无法为他人言明,何为“鱼”?何为“熊掌”?实在无法为他人判断,我知道他人也无需我的帮助。“真理”自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真理”(作者注:真理为绝对真实的道理)无法完全用文字或语言描述,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确有确无法言明。
“鱼”与“熊掌”是选择,先分辨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然后取舍或想办法兼得,取舍后却仍要继续分辨何为“熊掌”何为“鱼”,然后继续取舍或想办法兼得...无休无止无穷无尽至死方休。
“鱼”与“熊掌”的辨别能力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但取舍则根据内心的真理,所以不停的学习是不停的接近自己内心真理的过程,而不停的接近真理又增强我们辨识的能力,最终在不停的取舍与选择后得到一切内心想要的答案。此所谓我认为“鱼”与“熊掌”蕴含的道理。
写到此处早已心生厌烦,早丢了最开始提笔的冲动,写作欲望消退后想要所表达的也实在无法通过简短的文字完整详尽表述,还有好多话要说却没了激情,实在不愿强迫自己继续长篇大论编造些空泛的道理,故在此停笔,剩些心里话留待以后再说,虽此篇似含教育警醒他人的重大嫌疑,但在我的创作初衷绝不包含这些杂乱情感。我连周边亲人都无法改变何谈警醒他人呢?也自知绝无这个资格。
最初不过是在洗澡时突然有些话想要表达而动笔,仅为自己而说的心里话而已,又总以为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忍不住把心里话挂出来分享,谨以此篇与诸位聊些我偶尔在思考的问题,就像闲话家常一样,聊过后心里舒服就够了。